我竟然希望世界末日到来,我是心理有病吗?
不算有病,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有病的人看谁都有病,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觉得生活没意思,可能是童年压抑了太多,最基础的快乐是健康和自由,童年你可能失去了太多的自由,剥夺了你的快乐。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一生都在治愈。
先不说有没有心理疾病,我敢断定,你是有心理压力,对生活失去信心,有厌世的感觉。希望你调整一下心态,感觉尽力而不能解决的事情放下,没有过不去的坎,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办法。自己多想想父母亲人,为了不让他们因为你而伤心难过,也要积极向上,做些有意义积极的事情,传播正能量,使自己每天忙碌起来,先从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一点点去解决问题,始终坚持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把心态放正,不要思想偏激,相信自己不是最次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有不如自己的人和事,努力改变现状,争取每天看到自己的改善和成长。一切靠自己,哪怕从头再来,相信自己会赢回来,迎来新的人生,从哪里跌倒哪里再爬起来,坚信自己总有让别人羡慕的一天,这样慢慢就不会悲观厌世了。
心理确实有毛病!人生其实很短,也就3万天左右,真的很宝贵,应当好好珍惜!怎么竟然希望世界末日到来,真的有点可怕,至少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极大的绝望!不知到你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一定受到过伤害,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勇气,没有正确理解自己的人生到底为什么?令人痛心!因此,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来,也许睡着了是你最快乐的时候。我想你需要心理医生治疗和指导!我想对你说,千难万难,勇往直前就不难了,生活快乐和兴趣是自己去找,是自我建立的。你自己悲观失望,别人又有什么办法帮你呢?也只有医生来帮你。只有一点希望,勇气和坚强,放下一切,点燃生命的火花,迎着困难和困境,勇往直前,明天阳光☀一定粲然而美好!而你也一定会获得新生!谢谢你的邀请!
眼睛有光,心中便有爱。
现在可能经历一些事情,导致眼前美好的事物越来越少。糟糕的事物越来越多。人生未来渺茫。
调整下心情,去旅旅行,然后再规划人生。
要坚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有好多好多事情要做。人生不仅只有金钱与苟且,还有大义。
珍惜韶华,不枉此生。
共勉。
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向往光明,向往美好,而你却希望消失,这是为什么呢?我想问题可能只有一个,你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她没有给你带来一点点快乐?没有给你一点点你需要的?而你周围的人却应有尽有,充分享受着这个世界。所以你悲观了,厌世了,幻想着打烂这个世界。表面看你是希望世界有末日,其实你是希望有一个属于你的世界!依我看,你是病了。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多数人是为了百分之一的希望和百分之一的快乐在生活。治疗你的病只有两个字:振作!你的心中缺少阳光,把心屝打开吧!找回失去的世界。
一个人经常自言自语,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要看这个人是在人多人少的时候出现自言自语现象,如果一个人出现独有的自言自语的话并非就是心理不正常,有很多人独自在安静的环境中,会感到孤独,便会在做某件事时会出现自言自语的。只要是在人多的地方不发生自言自语就是正常的,人多出现多是一种精神异常。
要分有意义的自言自语还是无意义的自言自语。举个例子,有个嘴碎的老太婆在我耳边唠叨,我又没办法避开,只能自言自语,这是有意义的。幻听时和幻听中的人物对话,这是无意义的。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种人,走路自言自语,走到哪里都是自言自语,而且自言自语中还带点脏话,开车骂路人,走在路上骂开车的人,那嘴就没有闲的,妈妈X,畜生之类的话是他口中常带的词儿。
我看这是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习惯,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缺 陷,地方方言也不至于把骂人的语句弄成顺口溜吧?
也不知是心理疾病?
你好!不是病态,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能减轻情绪上的紧张。如果发现这种问题,就应有意识的去把自言自语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尽量让内容乐观点,这样对你才更好。自言自语的人大多内心是孤独的,其中也有点自卑,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甚至被歧视,所有最重要一点想办法面对,尽量减少自言自语、或者去运动、找朋友聊天、谈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谢谢!希望与大家分享下。
抑郁症躁郁症到底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
抑郁症会出现自罪妄想、贫困妄想、木僵等。
这些都是***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神经症”既不是***,也不是躯体疾病。神经症与躁郁症、躁狂症、抑郁症没有关系。
抑郁症、躁郁症归属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不等于没有生理因素的影响。身心一体,生理和心理相互影响,心理疾病存在生理影响,治疗时考虑:生理和心理影响,哪个为主,以及在不同病情阶段,***取的治疗偏重有所不同。
中重度抑郁和躁郁症,生理致病因素不容忽视,药物治疗不可少。需要药物治疗下,***心理治疗。
轻度抑郁症,可依据症状严重程度,与医生商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_a***_]症状期,药物治疗必不可少。需要药物治疗稳定症状,心理治疗才能起作用。
抑郁症和躁郁症,在症状缓解后,持续一段时间心理治疗,预防复发很重要。
患抑郁症,躁郁症的人,大都是追求完美的人,先从心理上生了病,然后再蔓延到生理疾病。抑郁症躁郁症病人总是事事要求尽善尽美,总是对所有人和事苛刻挑剔,力求满分,然后当事情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又不能轻轻放下,理性思考,不能坦然接受自己或他人的不足,然后扭曲评估自己或他人,又不能建设性的接受失败,又不能理性的表达悲伤或愤怒,情绪一直万一能有个渲泄口,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抑郁,躁郁情绪的产生。有抑郁症躁郁症的人,会不断寻找别人排斥自己,待自己不公的蛛丝蚂迹,害怕自尊受到挑战,其实恰恰是自己内心深处不强大,不能正视自己,接受自己不够完美的表现。总是以负面眼光看待人和事,虽然想法和实际不符,过于夸大事实,但因为其是不可能承认自己认识偏颇的,因为这样会令自己颜面尽失(当然只是其个人认为,实际上可能没人关心这件事),所以为了维护个人所谓的尊严,就会拚尽全力攻击他人或转而攻击自己。所以情绪会失控,不稳,时而心绪低落,时而情绪高涨,滔滔不绝发表自己见解,或者愤怒攻击别人,这些都是抑郁躁郁的表现形式。因为情绪的失控自然影响身体,就变成了生理疾病。比如头痛,失眠,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诸如种种。严重的甚至会耳鸣,出现患觉。其实,真正的自尊建立在自信基础上,不仅需要谦逊的态度,更需要坦然接受自己缺点的勇气,不再罪责归已,或迁怒他人,理性表达愤怒悲伤忧郁,富有活力,充满欢乐的生活.、慢慢从不良病态情绪走岀来,自然而然身体上面疾病也随之不见!
躁郁症是以前老的说法,就是表现有躁狂症和抑郁症的表现,时而抑郁,时而燥狂叫躁郁型***,现在专业上叫做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功能性精神障碍,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是一种器质性疾病,也就是说一种生理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非常高,父母一方有,其子女的遗传概率,大概能达到50%,父母都有该疾病,其子女患病的概率达到75%左右,患者发病一般首发以抑郁症为主,第二次发作就可能会出现躁狂症,所以说躁郁症和心理疾病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但是躁郁症患者也是有明显的性格缺陷的,经过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这是一名精神科专科医师给的解释。
问主的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答主认为,抑郁症、躁郁症是一种在生理基础上受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激发,以情绪低落、高涨为主要临床表现,介于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边缘性精神障碍。
要确认抑郁症、躁郁症到底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就必须弄清到底是生理缺陷、生理障碍引发了精神症状,还是精神障碍引起了生理生化的改变,哪个是因哪是结果这个问题。
有人说抑郁症、躁郁症是生理疾病,与大脑器质性病变、结构改变、生理生化功能改变有关,但是并无有力的证据,甚至存在矛盾之处。一是因为并没有在大量的抑郁症、躁郁症患者大脑中发现明显的器质***变;二是即使有部分患者大脑存在器质性改变,并不能认为它就是原因,患者长期封闭式住院、居家休养,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也可能引起大脑的退行性结构和功能改变。三是现有研究发现大脑神递质发生了变化,但是,是神经递质变化导致了精神障碍,还是精神障碍引起了生理生化的改变,这个问题也难以清楚。其矛盾之处在于如果是生物学遗传所致,那就难以解释同卵双生子并没有100%同患病的现象,基因完全相同的双胞胎,理应有同等发病率。
人类对精神疾病的研究存在有限认知,这里有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医学水平的不到位,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为人是复杂的,不是单一、机械的物件,而是身体、心灵高度统一的生命体。人的精神结构、精神活动与人的生物学特质、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太多的因素有密切关系,人与人在这方面存在着千姿百态的差别。
之所有称为抑郁症、躁郁症,而没有称为抑郁病、躁郁病,原因就于是目前仅知道这两种精神碍是包括了多种临床症状的组合,在认知方面、情感情感方面、意志行为方面出现了明显偏离社会常态的现象,至于为什么如此,发病的机制如何,怎么根治,都仍在不停地探索,并没有一个“硬核级别”的解释。
目前被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是,抑郁症、躁郁症是在生物学、遗传学因素与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以情绪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只有当多种条件“共振”,疾病才能发生,单一因素并不引发,先天的生物学遗传原因、器质性原因是不容易去除或纠正,治疗起来也极度困难,临床上能做的就是用药物阻滞精神活动的生理过程而已,这也是抑郁症、躁郁症难根治的原因所在。
这时侯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的修正就显得重要起来,它是抑郁症、躁郁症治疗中最活跃的一个变量,也是比较容易改变的一个因素,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有机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改良预后。心理治疗效果不好,并不是心理治疗本身是无用的,而可能是治疗关系、求助动力、治疗方法、治疗经验、技术能力的不足所致。在精神科领域,成熟的心理治疗专业人才是紧缺的。
综上,答主抑郁症、躁郁症是一种介于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边缘性精神障碍,或者说两者兼顾的精神障碍,笔者偏向于心理疾病的成份更多一些。关于环境和心理因素是如何引发抑郁症、躁郁症的,我会在另外的文章中详细解读,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观点仅供条友参考。不同观点可以留言、加好友头条私信交流。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致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1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