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疾病中医辨证,然疾病之症状与辨证之症状大多无关,何故?
西医疾病的命名是以现象来命名的,比如头痛,表示头疼痛,比如糖尿病,表示尿中有糖份!而中医辩证是以病因来表达的,病因无非不平衡,阴阳失调,再辩证那个脏腑怎样失调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流变的,那么流变的规律又有哪几种呢?有五种,从上到下的变化,借用水的属性来表达,因为水往低处流,即中医阴阳五行中的水;从下到上的变化呢?借用火的属性来表达,因为火苗都是往上窜的,即中医阴阳五行中的火,其它土金木同理,不再赘述!往上的上不了,该往下的下不了,这就叫不平衡,同样往上的上多了,往下的下多了,也叫不平衡,中医大道至简,就是平衡两个字!
“辩证”,“辩”者求证。
中医理论“有形于外,必有诸于内”,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的症状。
几个症状可能是同一个原因造成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几个因素的共同点。
西医侧重的是部位病变,所以多以部位命名,名目繁多。
中医追溯的是发病因素,而多以功能(阳)与物质(阴)来命名,不外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所以西医指的“病”是表面可见的症,
中医是求证可见症的“病因”。
西医疾病名称多得吓人,研究细致周密,对付疾病的药物也多如牛毛,有些病药到病除,有些病有没有好药只好听天由命。中医从根本上探究病因,反而大道至简,方向准确,除非病人悟性差,不能坚持用中医思维认识疾病,半途而废,否则必能至少缓解疾病,大多慢慢好转,中医讲究病去如抽丝,讲究慢慢来,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譬如一段时期我得了皮肤病,中医叫血虚生风,给我配了七帖中药,喝了后,身体状态有所改善。西医呢,化验一下,叫血小板减少,给我补血的药就对了,我问:西医也有补血的药吗?医生说:废话不是。不过我发现西医医生给我的这药是中成药。中国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就对了。
事、物,疾、病,等…
本所有.包涵着有:1.本质属性,2.功能作用.内容范畴。
症状,辩证;或病,或症候,或名,或称;…
各种、各样,理由,条件,层次;…在认识、掌握、掌控,控制、调理…等过程中,都是由浅到深、初步至归属,已都围绕事物之规律变化规则…但也存在规律变化变异。
因而,就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过程与变化、发生性互动之内容、性质,主、次,宏观与微观…等学问,学科与方向,方式、方法。
有请各位评论。
中医辨证,是消除证状,让疾病回去。
西医也有同一理念;但遇到无形之病,没有办法找准病因、"证状",就反复检查,或推脱叫病人又到其它医院检查。
其它医院又推脱、说设备不先进。其实这是我们病人不懂事,硬要让西医取个病名才安心满意,个人认为这就是疾病和中医辨证的区别。
中医里的辩证是什么意思?
中医里辨证,就是分析病人的大致的情况,病人虚,还是实,病人病痛是什么脏器,病人是。热性还是寒性。通过辨证,有利于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性则清热,寒性温之,所以中医辨证很重要,治疗起来就有的放矢。
所谓中医的辩证,实际就是通过病人的症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不过,很多中医对人体机理、病理和药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治疗的效果。不信的话,去网上搜索一下,同样的症状,不同的中医,能开出上百种处方,这也是很多人,对中医不太信任的主要原因。其实,真正有资历的中医,是能够治好许多西医都无法治愈的顽疾的。
中医辨证=中医忽悠:
无标准、无规范、不统一。见人辨人,见鬼辩,五花八门。对同一患者,不同的郎中可辨出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症:寒热虚实阴阳五行者。百个郎中对同一人一病,可以开出100个观点对立的辩症处方来,若100个处方药,喝到肚子里会相互攻击,能治病吗?纯忽悠…
辦字是办的繁体字!中医里的辦证,我想就是不能无证行医!没证的要按照《中医法》去辦(办)证,去按《中医法》条文的规定及管理办法去考取行医执照。对于无证行医者,法律将严惩不贷!民间中医,耗子尾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10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