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正常与不正常、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概念一样吗?
当然是不一样的,心理正常与不正常是说一个人的心理是正常的或者变态的,扭曲的,这个是有病没病的区别。至于心理健康与不健康那就是一个人的想法问题了,健康的心理可以使人快乐,积极。不健康的心理使人变得阴暗,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谢迷彩黄金邀请!
汉语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口语与书面语在表达时就存在差别。在写作的过程中,非正式的场合,作者可以用任何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除非学术报告必须用专业术话。
你的提问就好比白马非马,非要上升到一个高度让人做口舌之辨而己,这就好比在鸡蛋里挑骨头。在心理书籍中,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多种书面表达方法,不管用正常与不正常,健康与不健康,都可以用在心理问题上。
其实,真正的心理问题并没有一个特殊的标杆。我们人类是情感动物,如:抑郁、焦虑、恐惧、嫉妒、自私、自卑、自闭都是日常中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只是,这种问题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没有发生病变时很难判断,在形容心理疾病时,每一个人的看法不同,表达一定存在差异。
这两个概念不一样。心理正常不正常的概念,用来区分心理活动属于正常的,还是属于异常的、存在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健康不健康概念属于另一个范畴,它是在心理正常范围内,用来区分心理活动正常的水平和程度的。可以用一个图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心理正常,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是协调的;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是一致的;个体的人格相对稳定。心理异常即是与以上所说相反,比如毫无证据地认为有人要谋害自己,而且深信不疑;明明是引起一般人悲伤哭泣的事情却大笑不止;性情变化无常,一会儿温柔可怜,转瞬间狂暴凶狠,等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不健康即是心理活动在以上这些方面从水平和程度上表现得不够好,但还在心理正常的范围内。
心理异常包括了变态人格、确诊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这些需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心理不健康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这些需要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解决。心理异常患者在治疗的同期或后期会建议加入心理咨询,以获得更快更稳固的好转。
双向障碍是什么?是精神疾病心理病吗?怎样才能确诊?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在精神科有明确的诊断标准,通过积极的对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是不影响社会功能的。
双相情感障碍在疾病的表现上存在两种形式(躁狂相和抑郁相),它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病人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时可有***性症状;经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完全缓解,社会功能恢复如常人。
我们经常遇见的双相情感障碍是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发作,那么我们通常把双相情感障碍分为Ⅰ型和 Ⅱ型。
Ⅰ型:有躁狂、抑郁发作,躁狂发作严重
Ⅱ型:抑郁发作严重,躁狂发作轻
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通常在躁狂或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较少见
快速循环发作:一般是指过去12月中,至少有4次心境障碍发作
从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心境是如何波动的
一般我们在诊断这类疾病的时候需要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很多患者来就诊时都会描述自己目前的状态,往往容易忽视以前出现的症状;尤其是双相障碍的病人,因为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表现,在疾病转向期原有病情会减轻,在出现相反的病情表现时可能会让患者误以为自己的疾病完全缓解了,有些病人会在这种情况下减少药量甚至停药,势必会加重疾病的波动,所以在***集病史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关键信息,这对于诊断双相情感障碍至关重要。
双相情感障碍的规范化治疗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期):心境稳定剂+抗***药(口服或肌注),必要时电抽搐治疗(MECT)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心境稳定剂为主,睡眠不好时可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必要时用抗抑郁剂或电抽搐治疗(MECT)
通过急性期的治疗,患者病情会逐渐稳定,但在巩固期坚持服药极为重要。
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巩固治疗的时间:抑郁发作4-6个月;躁狂或混合性发作2-3个月;***心理治疗,防止患者减药或停药。
维持治疗的时间
对于维持治疗的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过作为[_a***_]我有一些建议提供给这样的患者;对于多次复发者,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后,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以避免复发;在停药期间如有任何复发迹象应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应给予更长维持治疗期;应去除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不良因素及施以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更有效的提高抗复发效果;任何一种精神疾病都需要完整的治疗规范,既是对医生专业水平的检测,也是对患者意志力的考验;疾病并不可怕,我们学会如何应对,就会战胜困难,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感谢分享,欢迎大家给予更多建议。
双相型心境障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病症,患者性格极端多变,较难与人平和相处,极易出现较大情绪波动!性格中既有难以控制的暴躁,又有无法自拔深入骨髓的忧郁处处如影随形!就好似站在悬崖边上轻生的自杀者,既挣扎于跳下去的恐惧,又畏惧转过身的重生!
这种歇斯底里的心境,没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看你很斯文,怎么住这来了?"我看着面前的他平静的问。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1⃣️幅白边眼镜,身形也很匀称。
"我在上班的时候翻了几个跟头。"他苦笑着说。
"你干嘛要在上班的时候翻跟头呢?"我好奇而友好的问。
"我也不知道,没忍住。就是想翻个跟头。确实没忍住。"他怒气冲冲的说。
"在这你还想翻跟头吗?"我问。
"不想。就是想这辈子没混好,和***人混在一起了。"
…看着他垂头丧气的样子,我不知说什么好。一会儿他掏出1⃣️根烟,找别人对个火,一缕青烟,🈵️心愁绪。⋯
《***院见闻》
双相障碍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一段时间抑郁,一段时间又突然高涨。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情绪高涨与低落的起伏中,在极端情绪的驱使下,意外事件、酒精依赖、药物滥用和***等危害行为的发生率极高。并且,相比抑郁症,双相障碍的诊断难度大,治疗上也更加棘手。不过,经过规范治疗,症状大多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有ICD-10和DSM-IV。
***学家和心理学家通常认为,双相障碍是一系列必须成群出现的症状(每次不止出现一种症状),并且症状们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经历发作阶段、症状最严重阶段和恢复阶段。
双相障碍的患者的躁狂或者抑郁的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可能几天,长的能持续几个月。抑郁和躁狂状态会交替在病程中出现,有的人甚至在一天中出现如此交替,被认为是“快速循环型”的发病状态。
双相障碍发作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形成,而躁狂或抑郁的严重程度也会因人而有很大不同。很多患者会分阶段地加速进入躁狂状态,而有的患者会螺旋式地陷入抑郁状态,尽管抑郁的状态也很少是泾渭分明的。
对某些患者来说,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之间的时间段内不会有症状,但有的患者在这两个发作之间的时间段会有前面的发作所遗留下来的症状,如睡眠障碍、正在形成中的急躁、抑郁或轻躁狂的症状。
药物治疗是双相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疾病的发作期用药种类和分量会更多,维持期会少一些,但是都得坚持持续用药。
随访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你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的?你对心理疾病的评价和对得了心理疾病的人的评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1、首先要确定心理疾病的定义。概括为知情意方面出现的各种障碍。比如,感觉、知觉、智力、听力、阅读、行为方面,如果严重的一些的方面还会出现人格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会发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比如儿童、青少年、老年。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2、个人认为心理疾病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人受到遗传和基因的影响,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遇到各种不同的事情,都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就像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冒,可能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一样吧。
3、回到您第三个问题,谈到评价,事实上每个人基于对他人或者***的不完全了解,是没办法给出客观的评价的。猜测您内心是有答案的,也许只是想对照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个人观点***如一个人遇到了解不开的心结或者精神上遇到走不出的困境,寻找专业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先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根据实际状况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案,比如药物、谈话、以及药物和谈话结合的方式。如果不是很严重的状况,建议拿出每周固定的时间进行一次谈话治疗。补充一点,尽管心理治疗分许多流派,不同的咨询师有不同的人格特点,事先可能需要考虑是否和自己匹配。事实上也有人评估过,面对心理疾病,如果是专业资深从业多年的咨询师即使流派不同***取不同的治疗方案,都可以带来非常良好的效果。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社会,每100位在工作岗位当中有6位多多少少有心理疾病因素,我们对此很同情和可怜,这个主要因素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不上发展需要或跟领导呕气看不惯领导对你布置工作,长期这样辞退了工作,心理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这就是人的心理疾病,业务水平可以补课加强学习会进一步提高,在单位顶撞领导明显骄傲自满不听领导的话,自己会苦一辈子,因此,一个人要总结经验不能够在家里做妈宝男,母亲会天天依着你踏上社会,要融入社会大溶炉要适应这个社会节奏,决不能耍小孩子脾气。所以说;当代在做岗位的青年人时常跟领导顶撞这不好吃亏还是你自己。把自己业务水平搞上去了领导会大大欣赏你,弄不好提拔你当业务骨干。
心里疾病是非常痛苦的,比癌症还痛苦!让人觉得是没病找事,即使自己在怎么克制自己,外人还是不能理解的!要好起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时间是最好的良药!陪伴是其二!自己最最重要!
首先我们用第一性原理剖析问题的本质。
心理疾病是啥?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是怎么定义的?
谁在什么环境下定义了它?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问题。
言归正传,我就先说说对(心理疾病)这个词的形成吧。
1.所谓心理疾病,可能就是人类这个物种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不普遍,不被绝大部分人理解的行为。(就是所谓的异类,比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2.既然出现了,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我们人类的本性就是用简单的方法总结这些行为和思维。
3.所以我们人类就用各种标签量化和定义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比如情绪悲观消极就是抑郁症这里不做过多举例)
到这里相信所有人都会心理疾病有全新的认识了吧。
接下来,我们家聊聊这种特殊行为和思维的形成方式吧?
1.我们首先确定一个原则,人类是社会动物,所有行为和思维都是受社会的影响(以这个为基础理论)
2.从基础理论我们就能推断出,那些行为和思维特殊性的人,肯定也是受到了某种或是多种社会行为的影响才造成的差异。(如胆小怕人的人。可能被经常施暴等)
3.这种行为认知差异,是为了在某种特殊环境下保护自己而产生的潜意识行为。(就比如被经常虐待的狗,肯定看到人就害怕)
最后我们说说,怎么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1.先和对方建立信任关系(人只有在感觉安全点情况下才能说出心里话)
2.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找到问题的本质)
3.了解到问题的本质以后,首先要表示你对他行为的理解(同理心,让对方更加信任你)。其次表面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伤害他(让他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的)如:一个人被渣男渣女伤害过,就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是这样。
4.最后鼓励他重新接纳自己(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能力)
我是阿明:一个科学思维实践者,带你用科学的角度看世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1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