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总爱自言自语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而这样的人又肯于专研,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去体验,想去感受。又不愿意把自己平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受到的东西向他人倾诉。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储藏室,装的东西大多,总得输出,否则就再也装不下其它的东西了,所以有的人就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
还有一种就是人过于兴奋,又愿意和别人分享,他也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
有的人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是一种病态,但也有的人不是病态,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种人就很正常。
人不管用何种方式输出自己内心的情绪,只要不危害他人的情况下都是很正常的。
谢谢邀请,我就经常自言自语,主要是孤单。有时脑袋里总想起以前各种事,也后悔自己很多不成熟的行为。想着想着就会自言自语,有时心里突然愤发出很多情绪,周围又没有懂自己的人,这样我也会自语自言。用一首小诗来诠释自言自语这种心态:《成长》
昨天
忘不掉
今天
忙不完
明天
想不到
时间的轴
纵横交错
如一张网
让心彷徨
多少次
深切呼唤
愿有人陪伴
后来
独自坚强
跨过所有的坎
多少次
伤痛难捱
愿尽快翻篇
后来
独自舔舐
逐渐抚平愈合
风刀霜剑
瞬息万变
只身一人
虽狼狈不堪
心却阳光灿烂
生活再艰难
别忘了发现
那一抹光亮
这样的行为是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这是一个人类被电子科技僵化的时代,人与电子设备之间互动的越便捷越简单,人就越不会努力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对与人交往也就越觉得心累,担心自己说的不妥当,或者说错了会惹出更多人际关系上的麻烦,就索性不说了。
然而,人有压力是需要宣泄的,当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的时候,自言自语就成了被迫选择的方式。
当他自说自话的时候,他脑中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幻想,会想象出说话的对象、环境、情节等,并且有一定的强迫倾向。
当他觉通过自言自语的行为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缓解之后,就会对这种方式不能克制,乃至上瘾,这类人有可能会有一些精神类的相关疾病。
我试着分析一下,一是和性格有关。有的人性格比较懦弱,担心自己说出的话,表达某个观点会是错的,被别人笑话;二是与挫折有关。在生活中有多次失败,不能在别人面前再次表现出来自己还会失败,在心里对自己形成一种暗示,不自觉的就会通过自言自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三是一种特殊的一种不自信形式,用自言自语表达对某件事或人的不满。
(图片摘自网络)
跟朋友旅游住酒店,卫生间隔音不太好,感觉她一个人在厕所里演完了一场戏。
从身边人和自己的经历来看,大概有以下四种情形。
自言自语的4种姿势
1、信息梳理
这个在学生中间很常见,学习复习的时候常有声地说出来,其实是为了知识等内容的梳理,结构更加清晰。
2、缓解压力
有些人在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会自言自语,无论说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帮助他镇定下来,安抚紧绷的神经。
3、思辨斗争
简单地说,就是和脑袋里的小人打架,可能你有两个不相上下的念头,你这时候会进入角色扮演其中的一个小人,辩护你的观点。
4、自娱自乐
我刚刚说那个朋友就属于这种,当时我俩在欧洲旅行,回到酒店她在卫生间里就开始自言自语,我大概听出她是把这一天的奇遇重复了一遍,然后再出来时脸上洋溢着微笑心情大好,哈哈好吧,佩服这种人,你们开心就好。
你能做些什么?
欢迎点赞并关注夏小糖的心理驿站,实用的人际关系和职场心理、有趣的心理测试和人性揭秘,都在这!
怀疑自己心里有问题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就是心理疾病?这样说太宽泛,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不等于是一种心理疾病。根据题主所说,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的原因是经常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陌生人微笑,给亲人咆哮”。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控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儿童”心理在作怪。
01 什么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基于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脑功能障碍,人脑正常的精神功能的完整性被破坏,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受到影响的一组疾病。
举例来说,某公司员工长期受到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也较大,而他又不知道怎么缓解压力,排解心中的郁闷。那么,长期的慢性***会影响其精神心理状态,这时候如果再被公司辞掉,那么这种突发变故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他得了抑郁症,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他有典型的心理疾病。
当然心理疾病的诊断要靠精神心理科的医生。因此,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不能说是就有心理疾病。
02 为什么会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
通常人们会先有问题,然后才会有怀疑意识。那么题主的问题在于总是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即使他们什么也没有做错。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两次时,通常我们不会有什么感觉,也不会认为自己有做错什么。但是该事件反复多次的发生,尤其是事后我们反思到自己做的也可能不对时,我们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改过,不再出现此类***。然而,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又一次得对亲近的人发怒。这样会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心理有什么问题?甚至有点[_a***_]这样的自己,但又不知道怎么做。其实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在哪时,就离找到答案不远了。
03 人为什么会对亲近的求全责备?对亲近的发怒?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48.7%的受访者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伴侣身上,15.1%的受访者会发泄到朋友身上,14.7%的受访者会发泄到父母身上。一位受访者表示,“我经常会对男朋友求全责备、发泄负面情绪,有时候甚至会对父母也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每次事后回想都很后悔。”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交互心理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控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儿童”的心理。
之所以会有“控制型父母”这种心理,是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受到父母、老师、前辈等影响,他们身上的这种对我们要求过于严格、易怒的特点潜移默化得转移到了我们的身上,我们不敢轻易去违抗他们。那么伴随着“控制型父母”的影响,在我们心中悄悄的就形成了“顺从型儿童”的心理。
当我们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发泄负面情绪时,表面上看是反应了我们的“控制型父母”的心理的那种强势,实际上却是反应了我们“顺从型儿童”心理之下的弱小和恐惧的内在自我。另一方面,因为亲近的人往往会无条件的包容我们,也给了我们卸下防备的安全感。
正如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舒曼所说,“ ‘对陌生人微笑,对亲爱的人咆哮’ ‘爱我的人被我伤最深’,因为亲近和爱,人们会更信任,不设防,对亲密的人能尽情袒露自己,表现出所有的快乐和悲伤,甚至心理上还会退化到儿童状态。而对外人,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所以会戴上人格面具,同时也想尽量展现自己的优点,掩盖缺点。”
04 如何让自己不再对亲近的求全责备?
交互心理学认为“照顾型父母”与“自由型儿童”的心理关系是恰到好处的。但是人的性格受其生长学习工作的环影响较大,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呢?
(1)、合理的倾诉。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可以找亲近的人倾诉,排解郁闷的心情。而不是憋在心理,等着某一时刻爆发。
(2)、提前反思自己。当我们要准备对亲近的人发怒时,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3)、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向给我们施加影响的那些“控制型父母”们反抗一下,让自己少受影响。
我是心理咨询师,每天分享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欢迎留言区评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或者他人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