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疾病该怎么办?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也时常遇到,时常会分心,😔️😔️,,因为我是一个学生,所以平时最多的就是考试做题。我清楚的记得在我高三的时候,天天埋头于书堆,试卷,考试,讲题中;
天就是家里教室厕所这三个地方去的最多,可有时就是会分心,走在路上会分心,看书会分心,做题会分心,甚至连考试的时候都会分心。后来仔细想想,可能是当时太累了,想要休息休息,大脑就本能的去思考别的另我觉得愉快的事吧。就分心这个事我觉得只要自己自制力够强,意志够坚定,也不是不可以克服的;总结一下,有几点建议,①胡思乱想,想的事情不是你现在正要去做的,你可以完完全全将其屏蔽掉,怎么屏蔽,这就需要麻痹自己了,专注于你正要去做的,而非胡思乱想。②做事情的认真性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从小就培养着看书的孩子,比起同龄的其他没有培养看书的孩子,看书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很多,而其看书的认真性,所获得的知识也是更多的,所以培养自己相对专注也是很重要的。人的心理是不那么容易被揣摩的,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所说的也只是些我自己所了解的,皮毛之见而已😄
个人感到现在有心里问题的人比过去多。心里病多种多样,有轻有重。当初可能就是一点个人利益不满足导致情绪不好,如工作分工、工资收入高低、人际关系等。细细想来无非就是发展快,能力没跟不上。本来物质生活提高是一件好事,但是过份计效个人得失就会成病,轻的,不愿意做事或从此精神不振,这病轻的在我们看来就像富贵病:要吃好,休息好,旅游减压等。严重的,就是疯子一个,跳楼跳河等。请心理医生帮助的结果也不明显,治心里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病也是长期积垒,没有及时排解的结果。最关键是从小的教育,有没有培养爱劳动光荣的思想,艰苦朴素的思想,助人为乐的思想。从小有没有学会一些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才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是一段时期情况却相反,如:中国话没学好,就去学英文。刚上小学就宣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刚进大学门,连忙准备英文考及,要出国留学。有些人正在找工作,就想这工作的工资要买房买车够不够等。这心理病的状态看不见,却在心里藏着,吃什么药才能治这种心理病?这世上无灵丹妙药治这种心病。只能说:这就是我们不实事求是,家家从小花费巨资想要打造金牌,最后落空的结果。心里病吃药是次要,关键是思想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社会和世界。大部分的人只能做社会主义建设者或者劳动者,当劳动者光荣,专家并非***可以做,就是拿了博士学位,造样不能适应博士工作的人有的是。心里的病同样也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但是目前人文关怀可能一时还难帮忙,从小就是独子一个长大的,就是家中的小皇上,现当皇上已经有瘾成了习惯,皇上有病了,父母比皇上还要急,有些心里病人连药都不肯吃,慈母苦苦求,“儿子我先吃一颗,你再吃一颗好不好?”就像豆腐捧在手上。海尔张总有一年生产的冰箱不合格,拿来锤子让职工砸,起初***心痛,这些冰箱问题有些,但不严重,运到社会上折价造样能卖钱吗?张总眼不眨,抡起大锤就是几下子,这几大锤砸掉了不合格的产品,创造了海尔今天的奇迹,据说当年中国有几条生产线,最终是海尔成功。人亦同样,如有了心理问题确实不适应这份工作就自我淘汰不用免强,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尤其是有严重心理病的人更要自己革自己的命,重新审视自己,找一个能够自食其力适合自己的工作,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养子女。
只有精神疾病和抑郁症是心理疾病的范畴。心理疾病需要去医院进行药物治疗;同时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就不需要去医院了,去找心理咨询师就可以了。
成绩的所在,才是人的最基本的像征。先不谈人的成绩的是否,每当发现自己的脆弱一面时,就该正确去面对。其实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都在想把这个脆弱变为动力。要知道成績是平时的努力,日復一日,一點一滴创造出来的。只有坚定的信念,方可完善不足。坚强的人,可以把所谓困绕从脑海中统統刪去。谢邀!
我有一个亲戚就有问题的那种,或者说曾经抑郁过的那种,现在据说也坚持吃着药!
状态嘛!
嗯!
和下面这位有点像!
怎么说呢?
我自己很少会去歧视别人,比如残疾啊,有病啊。。。。这些,通常我都是当正常人接触,我这个亲戚牛了,张口有病,闭口心理有问题,我是拼命帮他解释,他是生往自己身上贴标签,那感觉不是有病,是我有病我光荣的感觉!
以前吧!没病前还挺聊得来的,现在基本不想和他说话了,怎么阴暗怎么说,基本和网络喷子一个调调,见不得别人好,只要这个好处没落自己身上,那一定有问题,混的不好,社会的问题,生活不好,爹妈的问题,孩子不好,学校的问题。。。。。总之,我有病,这个社会都在歧视我,不!应该是整个人类世界!
其实,现在这种生活节奏,没有心理问题的人才是少数,只是问题的大小,多少不同而已,大部分人自己调节了,有那么一撮就进死胡同了,或者以此为借口,逃避什么吧!
为什么国人比较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呢?
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并不处于领先地位,国民大多数也只是关心物质生活的水平,还没有意识的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其次,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国人对心理疾病这个概念存有误解,仅仅是简单的认为心理疾病只是精神病,抑郁症等精神类的疾病。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浅薄。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时代的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22部委,10部委文件的发布,国家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_a***_]文化,国民对心理健康这一方面有了认知,也逐渐的对精神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关注。当今的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不仅要保证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国民心理健康的状况。小到中小学生,大到老年人,每一年龄段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随着国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心理咨询行业兴了起来。心悦灵心理相信,我国在心理健康这一行业中需要走的路很长,也很坎坷,但一定会走的很成功.
这跟心理学在东西方发展的历史,还有人们不同的理念、思维方式有关。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现代科学的心理学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不过心理学在西方作为一个学科产生以后,发展非常的迅猛,而且社会的认同度非常的高。
这可能跟西方人的实证的思维方式有关。
中国的先贤们很早就有对心理现象的关注,但没有对心理学的系统的研究,更没有心理学的科学实验,中国人是讲究整体的,直观的一种认识方法。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各自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世硕主张人是有善有恶的;告子则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这些观点非常的重要,也相当有深度,但是对心理学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中国的心理科学,是从民国时期从西方开始引进的,至今也没有发展得很好,所以百姓不认可,有了问题,大家宁愿去寺院烧香磕头、求神问卦。
尤为重要的是,东西方人对心理咨询的理念和认识不同。
西方人把心理咨询已经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社会性的咨询,被人踩了脚不高兴,而又无从发作,都会去找心理医生或者咨询师。
中国人会更多的讳疾忌医,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会跟***联系起来,认为非常的不光彩、不正常。有些人还会认为心理问题跟因果报应有关,认为是做了亏心事受报。
为什么国人比较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呢?
传统观念对人的影响很深,比较忌讳这方面的,更重要的是不懂,很多人为人哪有什么心理疾病,只是想不开,闲的,逃避学习,不想工作等等。生理疾病到医院能查出来,心理疾病用什么机器都查不出,所以不懂的人认为本人是装病。
实际上心理疾病的危害,有时要超过身体方面出问题,比如比较重一些的强迫症,抑郁症,根本无***常工作学习,在重一些的***,抑郁症,不但不能工作,还要有专人看着,照顾。而一些有残疾的人,比如失明的,可以做按摩,腿不好的,可以修理所、配钥匙等等。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西方晚了100多年,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严重不足,甚至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有认为是“思想问题”的;
※有认为是个人“意志力差”的;
※有认为得这种病“丢人”的(病耻感);
※更有甚者,认为是“鬼神驸体”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关。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耻感文化”,凡事在乎他人的看法与评价,这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
不是麽?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谁都会被父母亲教育:
“不要让别人笑话!”
这已经深入地强化了我们的认知,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抛弃“耻感文化”着手,真正把“他尊”转化为“自尊”,我就是我!
再者,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使公众对心理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悲剧的发生!
谢邀回答。
国人排斥"心理疾病",有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且不平衡,大多数人还处在关心物质生活的水平,没有精力和意识去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
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同样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的生理疾病和医疗卫生普及工作都还不健全,何况心理层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会对不了解的东西进行猜测和不合理解释。大众心理健康知识缺乏,难免会妖魔化,从早些时候的“鬼附身”,到后来的受***,都对人们对心理问题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现在很少有“鬼附身”的说法,但是人们依旧会把心理问题等同于***,而***,在很多地方就是疯子。
其实,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成为心理疾病,更不能等同于***。
同生理疾病一样,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存在亚健康。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亚健康”~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对心理问题的接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是现在心理卫生服务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英美”),他们也是在经济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经历了多年的普及工作,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在此之前,他们也曾有将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等同于“疯子”“妖女”,甚至有过虐待或烧死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光彩历史。
在几十年前,国人也存在对部分生理疾病不了解而导致悲剧的例子,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所以,先填饱肚子,再关注身体健康,最后才会意识到,心理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可喜的是,现在的心理卫生普及工作已经在逐步开展,可惜的是,心理卫生工作者队伍疯狂扩张,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依旧存在巨大隐患。
心理卫生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己是个有很多心理疾病的人,怎么办?
如果是经过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专业心理机构确定的心理疾病,是可以通过药物或心理治疗逐步缓解或改善心理疾病症状的。要知道心理疾病不是一天就落下的,所以,疗愈也需要时间和过程,如同身体上的伤口也需要愈合的阶段。因此,建议你也要有信心和耐心去面对疾病的治疗,有医治就会有改善。
为什么会说自己是个有很多心理疾病的人?是从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任何人都会有心情低落,压抑的时候,只要能够适当地调整,就不能成为心理问题。建议你看待问题乐观一些,如果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要多和他人沟通交流倾诉,不要让自己陷入思维绝境,钻牛角尖,多看一些乐观快乐的事情,向积极生活的人学习!人生本来就是起起落落的,暂时的困难希望不能阻挡你前进的脚步,要相信一切事物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都会有一个h***y ending!
自我分析,有哪些心里问题,一件件的去正视它,分析它,并慢慢的去解决。身心是一体的,心理问题多说明身体也不好,建议通过站桩,调理身体,在身体有所改善后,心理问题会一并好转。
对任何事情都过份担心,是不是心理有病了?
这是因为胆太小:精小微慎:,想得太多太细,畏前缩后,不敢作为。如果每件事情都这样,就不可能有所发展的,做事情总会有利有弊的,不能粗心,也不能考虑太细,这两种都会损害这件事的。
这是有病。农村人叫神经过敏,书上叫杞人忧天。害处不小,小心翼翼,顾前顾后,畏首畏尾,错过良机,大事不成,小事不足。常人总是三思而后行。其实,孔子告诉我们,凡事二思就可以了,再思顾虑多了就容易坏事。土话讲,大胆得官当。古代很多当官的,文化不高就是胆子大。古人造词,胆识,胆识胆识,胆在前占第一位,识在后占第二位。无胆,什么也不敢干,为自己的失败找一大堆理由。胆大之人,先干了再说,成与不成对与不对过后再说。为什么说,文化人酸溜溜?有些文化人不敢干大事?就因为文化人把识放在了第一位,胆放在了第二位。
感谢您的邀答,个人认为对任何事情都过分担心,应该不是心理有病了。可能是你的内心太过空虚,太过于将各种小事放在心里了。
你的闲暇时间应该是很多,所以才有精力各种凭空设想,往往人生想得越多,担心的事情也越多。
好多年前我遇到事情就会回家和我妈说,我差点遇到这种危险,差点遇到那种危险。我妈的回答就特别好,“差点”不就是没有发生吗?那么还不停的说有什么意义。后来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其实很多危险的事情只要没有发生就并不危险,如果我们因为这些没有发生的危险就莫名产生各种恐惧,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还曾经遇到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师傅,他在等红绿灯时给他老伴打电话,不停的强调煤气一定要关。他说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担心这件事情,有时候都彻夜不眠。这样的心情就有些过了,这种就是因为主观臆测而让自己过度恐惧了。
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所以说,有时候要适当放下心中挂碍。将心情放松,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将空虚的心灵填满。很多事情,如果靠“想”能解决的,那就多想想。如果“想”根本就解决不了,还徒增烦恼,干脆就不要去想。不如做些其他事情,让自己充实起来。
内心也不要去怕,如果真的遇到难事了,就只能去面对、解决了。很多事,真的是怎么“怕”都解决不了的。所以很多“怕”真的是自己为自己设的心障。
平日要少看少接触那些让你产生恐惧的事物,多看些阳光美好的事物,让内心有阳光照射进来,将思想中久封的阴霾都一扫而空。经常去阳光下走走,登山远眺,望江观海,感鸟语花香,沐浴自然的明媚春光,远离那些让你心情不愉快的人。天长日久,你的心情自然明朗轻快,就会放下很多纠结于内心的困惑,就会发现曾经日夜备受煎熬,经常担忧恐惧的自己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一个内心坚强,能够勇敢面对人生的自己了。
还有就是多读一些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书籍,好多生命的力量真的是从好书中能找到答案的。要相信,墨香也是一种心灵的智慧。
当然,也要增强自身防范各种危险的能力!
希望这篇小文能够帮到你一点点。祝幸福、快乐!
对任何事情过分担心,是不是心理有病了?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过分的担心是太过在意,得与失都看的重!有人说这样的人心量小,容易过得压抑!
世界之大,形形***的人,有大大咧咧,有精明算计,有顾前不顾后,有太多太多……当然还有一种,过分担心的。
过分担心的人也分类别,有的是担心自己的得失,也有的人担心的是他人的得失,还有的是考虑双方的综合得失!
有的人天生就是这样,尽量的让手边的事情做到完美,让身边相处的人感到舒服,并且尽量不麻烦别人!
这样的人虽然过得有点辛苦,但也享受其中!每件事情因为考虑的比较周全,一般做的决定,对己对外都会满意!
性格使然,过分担心的人对待事情上不能大步向前,在社交中活动也会有一点阻碍!
有利有弊,只要无愧于心,做个好人就好!
母亲说,她要把鸡窝鼓捣一下,我说,为什么呢?她说:我怀疑里面住下了黄鼠狼。鸡窝就在东边的院墙角下,那里有一片十五平米的紫罗兰花丛,紫罗兰代表着哀伤。母亲说要鼓捣一下鸡窝时,我们正在吃晚饭,大哥大嫂,二哥二嫂都在,听了母亲的话,二嫂说:您把紫罗兰花丛全鼓捣一下吧,那里面住着很多吃鸡的野鼠哩,整天疑神疑鬼的。大嫂瞪了一眼二嫂。二嫂一拍桌子,说:不是吗?整天担心这但心那,担心我儿子掉进门前的水塘里,担心山上有狼,会叼走小孩……母亲长长唉了一声,接着便去鼓捣鸡窝了。母亲已经七十岁,是不是岁数大了,操起心来担起心来越加失控了呢?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们年少,她是操碎了心,担不完的心,某日,我在惨淡的月光下,对着哀伤的紫罗兰说:爸爸,您为什么早早就走了?为什么把这千斤重担扔下,扔给我的母亲,扔给一双瘦弱的肩臂呢?她要担心多少操心多少事哟,有时过度的担心,真会累出病来的,对身体会有什么好处呢?
为何心理疾病难以治疗?
一、
心理问题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有可能是根本原因。“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这个原因。
但目前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大多都是思维层面的。
二、
如果我们执迷于思维当中是不可能突破思维的牢笼的。
我举个例子:“当你问内心如何才能停止挣扎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挣扎。”再比如:这句话,“自卑和自负是同一回事”(自卑是内心一些脆弱的退缩回避型表现,自负是内心脆弱点虚张声势的表现,它俩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如果你没有体会,只是头脑层面的分析,你会觉得自卑和自负怎么可能是同一回事呢?自卑的特征是…表现形式是…,自负的特征…表现形式…它俩完全是两码事,也没有因果关系,说它俩是同一回事完全是胡说八道。
这两个例子说明,人没有直面事物本身、没有体会,是不可能突破思维的局限的,然而绝大多数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维模式当中,他们固执于自己的经验、记忆、意识形态、认知方式……
三、
我们常常用思维去应对感受;
大多数人意识到活在情绪里,做情绪的奴隶是个问题,极少数人认识到活在思维里,做思维的奴隶也是个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来搞定自己,就像左脚踩右脚上天一样,是不可能的,然而,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心理问题很难解决。
说到心理疾病难以治疗。站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我们先说心理问题本身,首先说,一个心理问题的出现,他可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最终被压力压垮,这个时间的长度可能是几个月的时间甚至多年。还有可能是一个很强的***,一个程度很深的影响,意外或者创伤没有在当时得到很好的心理干预,没有得到宣泄和情感支持而留存下了应激性和阴影。所以心理问题产生的时间长度和强度,决定了解决这个问题,必然是需要一些努力和时间的。然后再说一说,产生心理问题的这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界对他的影响。当问题产生之后,他原来所面对的那些人没有变化,遇到的那些事没有变化,那么他改变的动力,他的心里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这些都是没有改善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有了心理问题,去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改变仍然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就是因为,他的外部环境还在持续产生影响,他身边的人也是需要跟着提升的。如果周围环境没有变化,单纯从一个人的内部做信念改善的话,也是有难度的。最后再说一下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看法,或者心理疾病的看法。大部分人对于心理问题会觉得是:是那个人不行,家人会这样认为,朋友会这样认为,有的时候人自己都会这样认为,觉得自己不行,为什么大家在一起只有我出了问题,只有我有困扰。这种信念产生之后。往往伴随着自我否定,伴随着消极应对,伴随着动力不足。所以自己主动走出来或是主动去寻求帮助的可能性都不大。因此才会让心里问题的解决,看上去很困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即使是双胞兄弟,他们的心路历程也都不一样。所以,当有了心理问题之后,不要去跟别人做比较,努力寻求支持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努力的去学习,去提升自己的短板。人的自愈能力是最强大的,所以只要你积极的面对,一切都好起来,真的不像你看上去那么难。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马海明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得了心理疾病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得了心理疾病的人。虽然他们能够寻求医学或心理学帮助,在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医生帮助的过程当中,他们自身却带着忧虑和阻抗,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欲要治疗他们心理上的疾病,首先要拆除病人坚固的防御,解释无意识的动机,反映他们未探索过的感觉,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与病人唔谈。
这时,在晤谈中,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可能会把病人推到疯狂的边缘,病人必须与长久以来深深埋藏的部分自我作斗争,一旦病人服从了精神科医师(药物治疗)或心理医师(心理治疗)的建议,病人必须冒险放弃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病态应对策略,而步入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中。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某种不稳定性是有可能(或者肯定)会带来某种风险。为了得到真正的成长,病人必然会经历非常大的混乱、迷失方向,和不适感,甚至有时候会使病情加重,当病人不能耐受时,一部分病人便选择了逃离治疗。
他们逃离到过去那时的状态,既曾经令自己舒服和熟悉的自我形象时,冒着自己会变成自己不喜欢人的风险,远离治疗。而更严重的是,他们将失去永远不能复原的一部分自我,他认为他逃离后,还是可以更好的生活,虽然是冒一些风险,但在以后的生活中,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做自己的事,对于精神科医师与心理医生给予的忠告与建议,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那么,这样看来,并非是心理疾病难以治疗。而是得了心理疾病的人:重症者,没有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不知道去求医;一般性心理疾病者,在治疗中或恐惧改变或稍加病情有些好转就脱离治疗等等因素。
由此原因,让我们有了这样的误解:心理疾病难以治疗。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吴琼燕老师回答。
心理疾病学术上叫“精神心理障碍”,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它按程度分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症状)障碍、惊恐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躯体形式障碍即身体感觉不舒服而如果做检查却查不出哪里生病了;惊恐障碍即感到心慌胸闷而无躯体生病。此外还有脑部病变引起的器质性精神症状、转换分离障碍。
精神心理障碍不像躯体疾病那样,可以直接检查出来哪里生病了,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没有具体的指标。如一个人某些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心理疾病,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做出临床诊断,其心理或行为的表现,则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因此其诊断仅以[_a1***_]医院的临床诊断为准。(此处的介绍也仅供参考)
同时,一般情况下,精神心理障碍非心理咨询师的咨询范围。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不同的人治愈程度肯定会不一样,比如,有些人得了抑郁症是因为性格上的原因,他做事情比较追求完美,当这件事的完美程度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时,他就会产生焦虑,纠结,就会一直钻牛角尖,如果在一个强度和压力很大的事情下,他就会产生抑郁,只要给他做开导,或者换个环境,他的抑郁症就很容易治愈。
但有的人的心理疾病很难治愈,这些人得的心理疾病,一般来源于这个人所遭受的经历,比如学校霸凌,或者是对他伤害很大的事情,这个事情一直存在他心底,伤害的画面一直存在脑子里,导致他本人很长时间没法忘怀,时间久了,就会得心理疾病,一般这样的人想要治愈难度比较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