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有哪些

huangp1489 2024-07-16 96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1. 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什么心理病?
  2. 疾病是如何形成的?

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什么心理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 提出了人格及其变化理论,也称“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实现个体人格完整性的天生倾向和动力。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把“自我”一分为二,即“自我”和“自我概念”。

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是客观存在的,而“自我概念”则是指一个人对他自己经验和体验的知觉和评价,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主观看法。

“自我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幼儿开始并无自我,与世界浑然一体,在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个体与他人的交往,特别是与重要人物的交往,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罗杰斯使用“价值条件”,这个术语来描述父母或重要他人,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方式。

他认为,人在童年期强烈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与重要他人的爱和关注。但是,父母所给予的爱和关注并不都是无条件的。当父母的爱和关注是有条件的时候如果儿童表现出某种父母认可的行为方式,就会得到这种爱或关注;如果出现其他的行为方式,就得不到这种爱和关注。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儿童就会按照父母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定义。

例如,一个孩子中午不想午休,(睡觉),他并不瞌睡,就是想打一会儿游戏,孩子觉得这样很开心。

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妈妈一定要让他午休(睡觉),

妈妈对孩子说:“你怎么还不停下来睡觉呢?你这样让妈妈很生气,妈妈不喜欢你了!你总是让妈妈操心。”

这个时候,小孩子听到一种差评后,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让妈妈费心,他必须要按母亲的话去做,才能达到妈妈的满意。为了让妈妈不生气、不操心,不得不停下来睡觉,(孩子并没有评价母亲说的是否合理),而是把妈妈的价值观当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当然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讨好妈妈。

久而久之,母亲把自己的价值观全部灌输给了孩子,孩子把母亲的价值观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时,孩子今后的行为不再有自己的评价过程指导,而只受他人价值规范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

“价值条件化”解释了人为什么很在乎别人的看法。

当一个人的自我与自我概念一致和协调,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就能达到自我实现;相反,适应程度低的人自我与自我概念则趋向不一致和不协调,就会出现心理压抑,心理失调异常行为,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

这是大众的心理,就是平常说的爱面子,活着是为别人而活。生活中经常会有此种心理,造成的从众心理。比如,网络***一经报道,评论者众,本身自己初始的现点,在观看别人的评论后,特别是尖锐的评论后,停止了想喷的嘴。这叫保护也好,在意也好,总之是怕伤害。老婆去参加一普通朋友母亲的葬礼,在家***200元够了的礼钱,结果和另一熟人一起去,别人利索拿了300,自己也随多加了100元,不落别人,自然心中也有微词,又不是攀比,表示尊重就可以了,干吗一个比一个多?是的,现在的红白事,人情往来,为何越来越重?多是金钱惹的祸,有钱的通过钱来炫富,来显示关系的厚重,这可苦了家庭情况不太好的人了,给少礼钱怕别人说的心里。使之宁肯克苦自己,也不能输了面子。事实上,就是势利环境造成的,疲于面子的维护。母亲一农民,曾说,在农村,你有钱,别人就嫉妒你,你没钱别人就看不起你。这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人总是活的这么不潇洒,为别人而活的大众心里。

先要认识看法,1.对客观事物所抱的见解、观点2.意见看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意:留意,放在心上。

「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

这张图能清楚的告诉你,在意别人看法的结果是什么?你是俩个骑?还是一个人骑?还是都不骑?四种意见都是别人的看法。这里要问第一个为什么?我们俩骑驴跟评价的这俩人有关系吗?1.没有。既然没有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主意呢?缺乏认知,怕人笑话。自己要作的事情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2.我们作事情是干什么的?是专为别人评价而作呢?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是为什么不停的改变主意?缺乏自信,怀疑自己,是自卑心理作崇。3.在此***中别人的评价是否正确?自己失去判断力,畏首畏尾、犹豫徘徊、

此事中几种评价根本没有评价标准。作事,为什么根据评价而行动呢?改变这种心理,1,看到自己,2认识自己3.接纳自己。

走自己的路,任凭人家去说吧。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里当配角”。

很自卑的心理病,这种人大多数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想被人认可,所以才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种性格的形成于成长环境经历有关,不太容易克服,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轻,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会表现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愿意被大家认同,这样才会有安全感。

疾病是如何形成的?

我认为,疾病是这样形成的,从字面上讲:疾,就是积劳成疾;病,就是忧心成病。说白了,积劳成疾,就是累出来;忧心成病,就是愁出来的。如果你不累不愁,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玩就玩,该运动就运动,该休息就休息,谈何会生病呢?常言道,年轻时人找病,年老时病找人。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是鞠躬尽瘁被累死的。

医学讲,疾病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即是从娘胎里带来,父母亲遗传的家族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当然,先天性疾病只要后天控制好,也可以延缓发病或不发病。后天疾病有多种原因形成,大部分分为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种。心理因素主要在于每个人的内在条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心眼小的人容易得心理性疾病,负面情绪大,易患抑郁症和自痹症;胸怀大的人就不易得病,凡事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正气充盈,邪不可干。环境因素,即是家庭居住条件,家庭成员秉性及工作单位环境之影响造成的。人是环境的产物,身处什么环境,就容易得什么疾病。长期居住在甲醛超标的屋子里,就会得白血病。经常饮用被污染的水,就容易得癌症。癌症患者一般都有一二十年发病史。

世上本来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良习惯,十年养成的不良习惯,十年之后就有可能成为不治之症。疾病也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累积而形成。小病不除,大病乃成。

如果你不想得病,首先,要心胸开阔,笑面人生。心情愉悦,坚持做笑运动。其次,要做到起居有常,不贪劳累。饮食有度,不吃过量。最后,要敬老爱小,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做到心里无烦忧,身体无病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265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