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可以自愈吗?
总是担心房门没锁而多次返回确认,总是担心书包拉链没拉而反复检查,接触东西后担心手脏而多次洗手,走路时每步都必须迈过整整两块砖,有一些明知不合理,又不得不做的行为,自己的行为被周围说有“强迫症”等。如若发现自己或者周边人有此类现象出现,那么需要警惕强迫症的“造访”。
强迫症(OCD)是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其症状归纳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诊断依据WHO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连续两周中大多数日子里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临床上评定强迫症严重程度多***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该量表是美国GOODMAN等人根据DSM-III-R诊断标准而制定的。近年研究数据表明该病发病率不断攀升,有调查结果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观察表明,经积极综合治疗,强迫症患者可以自愈。
研究结果示OCD发病除与个人心理因素有关外,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关。现在临床上COD的治疗分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心理治疗过程,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矛盾冲突,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助于重塑人格。药物治疗,目前使用抗强迫药都是抗抑郁药,其特点在于能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一般SSRIs类药物需要10-12周才能达到充分抗强迫作用,巩固疗效需维持用药1-2年。物理疗法包括改良电休克、经颅磁***及神经外科手术,最后者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减少不良反应。
确定为强迫症,可能还需要看看程度。
轻度的是话,可以尝试学一些心理学,增加自己的觉察力,增加自我力量,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如果轻的时候也就说它没有达到病的程度的时候是可以自己恢复的,有的时候病人来了会说我原来曾经有过就过度的爱干净,所谓洁癖实际上那个时候他就有点强迫的倾向,我们诊断强迫症也是看它这个症状达到没达到影响到他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交往,如果达到了这种严重的程度又达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才称之为病,如果没有达到实际上也就是说老百姓所说的洁癖过度的爱干净这些是没有关系的
我身边没有真正的强迫症,大多数都是有些强迫症的行为。我希望题主也是这一种。
以前的室友就是其中之一,她有非常多的强迫行为。比如每次出门她都要把门开了关,关了开,重复三次才肯罢休。我们同住期间门锁换了三次,我想也是这个原因。
她喝水之前也总是把杯子在桌子上磕三次才喝。这样的小动作很多。
有一段时间她也担心自己有病。但我们都觉得她这种小动作很可爱,从来没有责怪过她,她也慢慢的就接受了自己的行为,并且还经常自嘲自己这种小习惯,她过的非常开心。
我们另一个朋友,症状其实比她还轻微,但他总担心自己是强迫症,查看各种强迫症的书和看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而他的生活就严重受到了这些小动作的影响。
同一种症状,他们却选择了同样的应对方式,生活状态也完全不同。
衷心希望你也是强迫行为,而不是真的强迫症。那我们就可以选择接受这样可爱的自己,勇敢的生活。
确实很痛苦,明知做的事没意义,但身不由己,不然满头大汗,心慌。做完后就后悔,一点自信心都没有,吃了二月药确实好了很多,我想自愈很困难,要自信心很大来对待,本人因自信心较差才服药。
神经衰弱能治好吗?
神经衰弱作为常见的神经症疾病。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其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日益得到了提高。由于其发病情况较为特殊,因而并不能简单将该疾病归为脑或者是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很多人好奇的是,一旦罹患该疾病,有没有痊愈的可能呢?
临床上的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有乏力和容易疲劳等。在生活中,患者常常会存在有注意力难以集中,[_a***_]以及记忆不佳的情况,其不论是进行脑力还是体力活动,只要持续的时间稍久,就会觉得非常疲乏。
一般来说,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人们可以***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的治疗措施,与此同时配合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体育锻炼,最终在临床上所取得的神经衰弱治疗效果往往是比较好的。总的来说,只要患者们***取的治疗方法得当,并树立其一定的信心,神经衰弱也是能被治愈的。
指导专家:陆正齐,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神经一区专科主任。
专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头痛、帕金森病和痴呆等。
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