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心理疾病吗?
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心理疾病吗?控制情绪属于自我管控范围,还够不上心理疾病,如果长期以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会变得脾气暴躁,容易产生焦虑,对自己产生厌恶感,不自信等。
大家都知道情绪控制不住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却少有人获得情绪自我的管控,其实不难,只是不愿行动而已,提供四个小方法,当你想爆***绪的时候,或许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情绪管理,是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管理情绪的能力,并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1.值得吗:
反问自己,是否值得为这件事发怒或者发脾气,当你想要情绪爆发时,停留三秒钟,问一下自己,很多时候能平静下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使想过之后还是控制不住,情绪上也会削弱许多,相对会更加冷静。
2.为什么:
情绪失控之后,要学会分析,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举动,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因为可能是芝麻大的小事,那么在你下次情绪爆发的时候,会有潜意识提醒,不要为小事发怒。
3.合理吗:
在找到原因后,要去做自我行为的修正,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慢慢会去收敛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做出改变。
4.如何做:
当你发现要去改变时,已经从意识上得到了认知,结合自己现有的情况,制作一个或者两个可行性的行为,去强化改变的结果。
只有学着去控制才能去控制,不断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避免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情绪都要去控制,有些情绪需要得到宣泄,相信每个人都能做更好的自己。
谢邀!
情绪受潜意识影响,与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有关,它不受意识的控制,所以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我们可以适当的去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
1.察觉情绪的到来,放松,稍稍停顿几秒,你会发现并不值得生气;
2.马上离开事发之地,是让自己迅速冷却的方式,当你希望自己更健康,那就让自己坦然一些!
3.阅读一些情绪管理方面的书籍!
4.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强迫自己去改变,那样反而增加心理压力,形成心理疾病!
5.从多角度看事物,就不会让自己陷入单线思维!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而且情绪的好坏还可以相互转换,由你的心态决定!管理好自己的思想就能管好自己的情绪👍,试试看...!
情绪是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其实就是心理问题,但我们所说的心理是宏观的,不是仅仅针对抑郁,精神分裂等状态。还有一种属于自身的性格问题,每个人性格养成就是天生属于控制不住情绪,但这也能后天性的改变。一般人都有心理问题,控制不住情绪说明你的情绪已经压抑了很久,或是某些事情碰到了你情绪的禁区,这和你的经历有关。如果是前一种,很正常,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要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建议: 1.开阔心胸、视野,以长远眼光看问题,擅于看到人事物的积极面。 2.平时多与他人交流、谈心,适当倾诉压力、烦恼,一起解决问题。 3.心烦的时候,可以户外活动一下,透透气,散散心,放松自己,换换脑子。平时多运动,运动很管用的,如登山,游泳,打打球,练练太极等。4自己的心态要放平稳,这是最重要的!自身的因素比较多,要尽可能的学会自我改变,自我醒悟,一切看透,遇事冷静一下
控制不了情绪是对现实不满的表现,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现实认识不全面,认知能力不够,不能全面认识现实出现的合理性、必然性,如果当下的情形是普遍的、是正常的一种形态,那就没有必要对出现这种情形而过于紧张、不满;二是对不满表达的控制力不够,即便出现的情形很罕见,超出常人的应激力,但高人能够控制外在表现,试想,外在表现激烈只是无能的表现。控制不了情绪不是心理疾病,只是性格弱点而已。
控制不住情绪,正是心理惹得祸。读小说,常看到:怒从心底起,恶向胆边生。心理是怒气源泉,胆附属于心。控制不住情绪,是许多恶性案件的前提条件,民间***的诱发因素。许多人为此悔恨终生,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岁身”,“覆水难收”。想控制住不良情绪,也不是很难。“心病还需心来医”,自己要学着加强心理诱导,每发火前提醒自己:你已经为此吃了不少苦头,要改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你会改变许多,逐渐改变坏习惯。
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心理不健康等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不健康是心态出偏差,偏想,凡事爱偏急,也是心理病,焦虑症,忧郁症等,出现此状况,自我调节,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多运动交流,开心多笑,想好的就有好结果,同时必须注意营养,按时休息睡觉,遇事冷静考虑处理!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正常心理(分为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变态心理。正常心理会在某一个阶段或遇到某些事件的冲击时,产生一段时间的不健康状态;而变态心理是一种心理疾病状态。
在现代的心理学和心理医学领域,一般所述的心理不健康属于心理问题范畴,而心理疾病被定位精神性疾病。
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一般性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您对某件事情、某个诱发因素造成心理的负面情绪;严重心理问题一般指的是泛化,举例子说,一个同事和你吵架了,你的情绪一直没有疏解,造成你见到其他的同事你也会产生负面情绪,这就是泛化的概念。心理问题一般可以选择心理咨询,经过一段时间的合理疏导,会达到调理回归正常的目的。
精神性疾病,属于疾病范畴,比如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医学、药物治疗的,心理[_a***_]仅仅是***手段。千万不要仅仅用心理咨询来治疗精神疾病,很有可能延误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建议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进行鉴别诊断,如果是心理问题,就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如果是精神疾病,就要迅速进行医学、药物治疗。
之前有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易感人群占总人数的20%,也就是5个人中有1个人存在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所以,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怕被笑话而选择讳疾忌医。
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疾病,但语言的演化让“心理不健康”延伸出别的意思了,比如骂人的话,比如按照某个特定文化想了不该想的事情………如此这样,心理不健康就不一定是表达心理疾病了。
谢谢邀请。心理健康这个名词在使用上是有条件和限定的,不是随便使用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总体称谓,一般用程度和水平来衡量,比如心理健康水平怎么样,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有了心理疾病,肯定是心理健康受到损害,而且达到一定程度了,起码是达到致病的程度了。而心理健康受到一点损害,程度不重时,还达不到疾病的状态。
这跟生理健康是一样的,比如血脂高,当血脂偏高时,就已经超出正常的健康水平了,但还达不到高血脂症的程度,此时也可以说血脂的健康水平降低了,健康程度不高了,但还不是病,达不到病的状态。但是如果是高血脂症,那肯定是血液健康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了。
关键是健康一词,主要是人们在描述健康水平时使用的,而不用在描述一个人。不能说一个人健康不健康,如果这个人健康受了损害,我们可以说他健康受到损害,而不能说他不健康了。一个人有病了,直接说他有什么病,而不说他不健康了。那样说别人,是对别人的歧视,不礼貌。
总怀疑自己会得各种病,这是心理有问题吗?
的确是,心理学上称这种状况叫“疑病症”,其特点是不断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病,而这些病症大都是重病,危及生命、具有潜伏期、传染性或难治难缠的病症,比如癌症、艾滋病、狂犬病、性病等。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多与人的感受有关,比如感觉身体某部位不适。
“疑病症”是一种心理问题,其本质是怕死、怕失去,因为生命活的精彩,谁也不愿不正常地离去。克服疑病症有两个要点:一是要知道身体部位的不适感诱发了疑心,疑心又进一步将注意力锁定在某部位而加剧不适感,其实是把正常的生理反应想坏了。
二是要看透生与死。人无法控制生死,但可以注意卫生、养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如果真的天有不测风云,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活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把自己活的更有意义、更精彩、更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生命是充实的、饱满的,即使面临生死,也无怨无悔。
上述两点,若真正做到了,也就有了佛家的达观,疑病的忧虑也自然解除了。
感谢邀请!总怀疑自己得各种疾病,可能还控制不住反复体检,就诊,这种情况在医院门诊经常碰到。
在过去的诊断标准中,叫做“疑病症”,最新出版的DSM-5中,诊断为“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再细分的话,被称为“疾病焦虑障碍”。具有如下特征:
一,存在躯体症状,可能很轻微,但检查不到相关证据。
二,患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明显的焦虑,容易对个人健康状况感到警觉。具体可表现为,头晕,肚子疼都要做全面检查,深怕所患疾病严重。
三,自己对于信念坚信,别人劝说无法动摇。
最常出现在心内科门诊,因为患者主诉“心脏不舒服,冒汗,跳动厉害”
几乎大多数这类患者,最先就诊的便是心脏科,因为他们确实经历过“难受”,甚至感觉“快要死过去”,这种感受出现一次后,患者便记忆犹新,而且对这种感觉充满了恐惧。于是,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多普勒,除了检查出心动过速外,大多检查不出其他其他问题来。于是开始检查CT,肿瘤标志物、血液,即使医生反复告知其很健康,但仍动摇不了ta得重病的想法。
其实,这种身体的难受,很多是由于存在某种心理冲突,而这种冲突潜意识里不被他人接受,所以转换成躯体症状。
归根结底,这种不适感来源自身的焦虑,它是一种内心冲突无法实现和表达。就像小孩子总是肚子疼不愿去上学一样,很多小朋友,越是快到上学的时间,越容易犯肚子疼的毛病,其实就是潜意识里不想去上学,如果深追踪,可能是厌学,可能是害怕老师,或者经常在学校受其他同学欺负。
如图:人在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就会出现心率增快,个别还会出现胃肠道不适。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社区和人群中,此类人群对于自身健康或疾病的焦虑占10%
按照之前的诊断标准,疾病焦虑障碍只有1.3%,而根据近十几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此数据已经增长到10%,而且男女比例相当。既往研究中,女性更多见于此种情况,而随着人们压力增大,同时越来越多的病情能发现,原来男性朋友同样不少。
通常这种情况,都是由于患者本人无意中获得“患某种重性疾病”的观念,然后这种想法得以强化,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错误的想法,所以反复检查以确定自己的推测。
对于疾病焦虑障碍,我们能做什么?
既然此病本质是焦虑,治疗上,当然抗焦虑有效。我们都知道,苯二氮䓬类抗焦虑作用明显,所以,对于疾病焦虑障碍的患者,应用大量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应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比如正念治疗),有助于消除患者顾虑,对未来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这里要注意,虽然我多次强调电抽搐治疗抑郁效果显著,但对于疾病焦虑障碍,电抽搐往往无效。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关注,后续内容更精彩!
95/100的担忧害怕都叫:杞人忧天
你没有心理问题,只是“自我防护意识”过度“重视和紧张”导致的暂时性难以自拔!
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对身边、周边碰到的人、发生的事,不产生感觉、不发生心理活动!心理活动不是心理问题!
“总是担心自己有病”或许是一段时间内身边或周边发生的“英年早亡、猝然离世、疾病缠身……”案例、信息:过于密集和震撼,自己又过于关注,激起了自己的浓厚的防卫本能和心理暗示——“我身体有没有毛病、到底有没有毛病?”。
这都是正常的,大多人都有这种阶段性的因外界***而产生的强烈而密集的心理暗示、心理活动!只是大家都“隐而不发”,至少不会诉之于书面,不显示、不表达出来——显“阴性”而已,但不代表没有!就像在上班途中你目睹了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那血腥、恐怖的场景,会让你几天内“历历在目——如临其境——惊恐不已——噩梦连连”,有上面其一、其二或其四种反应,都是人的正常反应,不足为怪!几天或十几天,你开车都会怕:自己撞人或者被撞——交通事故临门!这与总是担心自己有病有区别吗!
但,心理活动、心理暗示要“客观、正向、适度、可控”,不能任期“泛滥、要挟、恐吓、欺诈”。比如看见交通事故后,要积极的暗示自己:以后开车,更要严格的遵守交规、控制车速、文明礼让;见证了因病夺命、猝然早亡,就要积极的暗示自己:戒烟限酒、作息规律、适量运动、合理饮食!而不是:持续的陷于本能的恐慌恐惧不能自拔,变得神经兮兮、杞人忧天,导致好奇害死猫!
要迅速摆脱***具有的本能、消极反应(没有错:***都会有,不止你一个),如何摆脱?
第一,目标导向!生活工作,有***有目标,人就不会左顾右盼、牵牵绊绊!你有自己的事要做要呀!有自己的***、目标有达成呀!哪有时间谈、精力分配给道听途说、转瞬即逝、昙花一现的见闻琐事!生活工作,要有时间规划、目标***,有节奏感、紧迫感!就会正悟到:时间精力宝贵,不可随意浪费!
第二,专注当下!“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的人听到楼上或楼下晦暗、不明的“***”声,会充耳不闻,因为心无二志!有的人可能会今夜无眠!不是因为想象力丰富,是无所事事,无专无注!本能的“恐慌恐惧,暗示防护”***都会有,而专注的人,已无空间和时间存储!常言道:多疑生鬼!专注的人,无所畏惧!
第三:适当休息!精力体力不足,人就会消极懈怠,纵然你有自律、毅力!再好的手机,没电、没存储也无法工作!每周有氧运动3—4次,流流汉,充充电,清清空!大脑自然会转向积极、有意义的事!“胡思乱想、恐惧妄想、牛鬼神蛇”,会被通通甩掉,成为他日回味的笑话!
怀疑有病的念头,比有病本身更可怕!
你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只是把***都有的本能放大化了!长吸一口气,把他排掉就好,就这么简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