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脑部疾病预防知识-中老年人脑部疾病预防知识讲座

huangp1489 2024-09-13 14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1. 七十多岁老人右半边头疼怎么了?
  2. 老年人需要每年都要做一次颅脑CT预防脑梗死发作吗?
  3. 脑梗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症状?怎么预防?

七十多岁老人右半边头疼怎么了?

70多岁的老人主要是感觉半边头痛,那这种情况发生一般主要考虑是神经血管性头痛,主要考虑和睡眠不足,劳累熬夜着凉或者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有关,但如果有存在明显的恶心想吐有存在意识障碍,这种情况需要多重视,不排除由于脑血管气质性病变可能性,建议完善脑血管检查

老年人需要每年都要做一次颅脑CT预防梗死发作吗?

我不是大夫,只是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一下,仅供参考。

我看到身边有人已经脑梗了,左半身有明显无力的症状,到一个三甲医院做颅脑CT也没发现脑血管有问题,而是在该医院做核磁共振时才发现了脑血管内有一处小血管被斑块堵塞

中老年人脑部疾病预防知识-中老年人脑部疾病预防知识讲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每年做一次CT到底能不能发现或预防脑血管病?我就不敢说了。

个人觉得,预防脑血管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有的人无三高,甚至平时查血的全部指数均正常,个人也无症状,但就有人突发脑血管病的情况。可想而知,预防脑血管病的难度太大了。老年人(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或患有血管硬化的人),是不是最好每年到省城及以上公立专业大医院检查一下,按照医生的医嘱去做,也许是一个好办法。

还要说一句,脑血管病并不可怕。我看到有人得了脑血管病后,及时到医院治疗,及时按要求加强康复训练,及时遵照医嘱不间断吃药,及时复查并由医生调整用药。再加上自己要有个好的心态,好的饮食方法(比如禁烟禁酒),好的睡眠习惯(好的睡眠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条件,若睡眠不好要及时到医院就医治疗)等,绝大多数病人都会恢复到了一个很好的水平,有的人能恢复到和得病前一样,没有任何后遗症生活工作不受任何影响

中老年人脑部疾病预防知识-中老年人脑部疾病预防知识讲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脑梗死这种疾病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见、常见。而且脑梗死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现在有一些的年轻人20多岁就得过脑梗死,但是这样的现象毕竟还是是少数。

年轻人脑梗死和老年人发生脑梗死在病因方面会有一些差别。年轻***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炎、动脉夹层等,而老年人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或者心脏病等这些慢性病危险因素引起

怀疑得了脑梗死后为什么医生首先让患者做颅脑CT呢?

中老年人脑部疾病预防知识-中老年人脑部疾病预防知识讲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医生经过一些问诊还有体格检查以后,经常会首先给病人开急症颅脑CT检查,脑CT能发现疾病吗?

因为颅脑CT检查能够确诊脑梗塞。患者在发病24小时之后,脑CT检查均可出现脑内低密度病灶。不但这样,部分患者发病24小时之内,颅脑CT检查不显示病灶,也可以排除脑出血

但是,对于超早期的梗塞病灶,它们在颅脑CT上是不显影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患者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能够发现超早期的梗塞病灶。

而且颅脑CT对于发生在后颅窝的脑梗塞,比如小脑、脑干这些部位的梗死往往也不敏感,并不能够准确显示出脑梗塞的病灶,这时候也建议患者做核磁共振,可以显示脑梗塞病情。

老年人需要每年都做一次颅脑CT检查,预防或者提早发现脑梗死吗?

老年人如果身体很好,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病的话没有必要一年一次做颅脑CT检查。

但是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和情况的时候,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且做一些相关检查了。

1.头晕、头痛

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头痛难以忍受,呼吸不畅,甚至意识模糊,站立不稳情况,这个时候怀疑有脑血管疾病。

2.困倦嗜睡乏力

除去劳累、休息差、睡眠不足,一天之中,经常打哈欠、嗜睡,精神萎靡,这预示着呼吸中枢缺氧,有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

3.突然视力模糊

有些人突然出现看东西不清楚,视野缺损,无法准确地看清事物并且加以辨别,但是休息一会儿后视力恢复正常,还能清楚地看到周边的事物。这是很可能脑梗塞的预警信号。

4.语言与精神改变

一部分人突然沉默寡言,对周边的事物和人都失去兴趣,完全不理会外界发生的事情。而且还有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困倦乏力,不想说话或表达不清等症状,这些也高度怀疑脑血管疾病。

5.[_a***_]感觉与运动异常

这是很多病人就诊的第一原因。突然出现肢体麻木、四肢无力、手脚发软,拿东西无力,这些都是脑梗死疾病的相关表现,一定要引起重视。

怎样才是正确预防脑梗死、脑出血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呢?

1.一定要控制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冠心病,这些疾病控制好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积极作用

2.低盐、低脂饮食:盐摄入与高血压有重要关系,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二者均有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因此,低盐低脂饮食,而且多吃蔬菜水果会有利抗氧化剂及钾的摄入,很大程度上降低脑梗塞的危险性。

3.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劳累、熬夜,适当运动,缓解精神压力过大,这些都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重大意义。

所以说,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是靠着提前做颅脑CT和一些医学检查,而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饮食、改变生活方式这些根本上来杜绝脑梗死的发生。

脑梗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症状?怎么预防?

都说脑梗常发于老年群体,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不幸患病。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脑梗患者去世的患者高达200万,平均每12秒就有人患上脑梗,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亡

引发脑梗的诱因有以下3点

诱因1、血脂增高

血脂增高是诱发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动脉硬化是老年发生脑梗塞的直接原因。因此,体形较胖的老年应积极减轻体重,并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来调节脂质代谢,防止发生脑梗。

诱因2、高血压

血压高者确实患脑梗塞的较多,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以及其它因素存在,就发生脑梗。

尤其是血压偏低可导致脑血流变缓,更易发生缺血性脑梗。

诱因3、过度饮酒

尤其在寒冷天气,越来越多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喝两杯酒,可以尽快让身体暖和起来。

酒可以喝但是不可以过度,过度饮酒不仅仅会对我们的肝脏造成一定的损害,还会使我们血管变得更加易堵造成脑梗疾病的到来,或者是发作。

如果你占据三个诱因其中的一个或者二个,赶快做好预防避免,严重手足无措的地步。

身体出现这4个症状,及时就医

症状1、手指发麻

很多人都会有手指发麻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更为常见,但是,若是突然手指发麻,还伴有合不拢的情况,就要小心了,这很可能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征兆。

首先是一只手或一只脚失去知觉,然后是一只胳膊,一条腿,一侧脸或一侧身体变得麻木,但只有几根手指隐隐刺痛,手不听使唤,手指攥拳无力等。

症状2、舌根发硬

患者若是出现脑动脉供血不足时,就会感觉舌根发硬,说话不利索,含糊不清,出现语言障碍,这多是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所致。

除了舌根发硬,还表现为呛水、呛饭、等等。

若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谨慎,及早去医院检查。

症状3、面瘫

由于脑梗是发生在脑血管处的病变,所以,当病变累及到了神经时,就会导致人体出现面瘫等症状,这时就会表现出睡觉单侧流口水,吹不成口哨等表现。

甚至还会有短暂性黑蒙,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可恢复。

症状4、下肢无力

双腿或单腿软弱无力,即使走在平地也会摔跤。无论在大脑的哪个半球出现病变,都会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其程度可有轻有重。这时,就会出现如腿脚不灵活的现象。

这时,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去检查。

以上就是脑梗来临时的症状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属于以上症状不属于,若不属于,恭喜你,你的脑部很健康

虽然脑梗来的快,但是如果加强预防我们也是可以赶走它。

预防脑梗坚持做这3件事

预防1、抗氧化

除了他汀类药物,美国加州大学有研究发现,脑梗患者血管长期受人体自由基侵害,导致血管内皮被持续破坏,弹性变差、脂质更容易沉积增生,堵塞血管。

多摄入自由基的天敌-抗氧化剂,可以对抗自由基对血管的伤害,减少脂质沉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管壁弹性及冠脉流量,稳定血脂,降血栓

生活中,多酚类、花青素、硫辛酸、黄酮类、维生素E、C等,都是不错的对抗自由基的抗氧化剂。

它们多存在于花草茶中,特别是名芒葵,抗氧化剂含量多且无多余热量,多喝有助溶脂排脂,降低血脂、养护血管。

预防2、控制血压

血压长期偏高,会造成血管弹性的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并且血压波动较大的人,脉压差大,若受到外界***,很容易诱发脑梗。

血压正常值为:90mmHg<收缩压<140mmHg、60mmHg<舒张压<90mmHg。

预防3、多用脑

要想能够有效的预防脑梗,也应该要在平时多动脑。

现如今就有一部分中老年人为了预防脑部的疾病会选择平时打一打牌或者是下一下棋。

这些益智活动能够让人经常用脑,对预防脑梗也是十分有利。

好啦,以上就是关于脑梗的全部内容了,若不幸中招,坚持做以上3件事,可以很好的预防哦。

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只有心态好,才能赶走病魔,希望大家都可以远离疾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4542.html

相关文章

十大疾病必考知识点高中,10大疾病

高中阶段,有哪些东西不能碰?世界恐怖电影前十名是什么?高中阶段,有哪些东西不能碰?我认为,高中阶段早恋不能碰。之所以不能碰,一方面...

疾病知识 2024-09-19 阅读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