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在各个日龄容易得哪些疾病,该怎么防御?
据了解,仔猪死亡的疾病和生长的阶段有关,在周龄为1的时候,容易得红白痢,链球性的疾病,在1-2周里容易得传染性的胃肠炎,在2-3周龄的时候容易出现巴氏杆菌的病,还有波氏杆菌病,在4-6周龄的时候,容易得蓝耳病(主要是繁殖和呼吸障碍的综合症)副嗜血的杆菌病,链球病
在6-9日龄的时候,出现猪瘟和猪流感,伪狂犬的疾病再就是支原体的疾病,在9-12周龄出现猪丹毒,24周龄的时候,容易得猪细小病毒。
在没又断奶和断奶的过渡期间容易出现的疾病主要是痢疾和拉稀问题,运用艾乐丰仔猪预混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15-30kg的小猪要补充优质的植物发酵蛋白和高倍的氨基酸还有营养物质的添加,能够很好的满足仔猪的生长需要
为了减少仔猪的断奶困难,***用高档的诱食剂和甜味剂,全面的提高消化的能力,***味蕾和神经,保证适口性,再就是现在比较火爆的微生物制剂,用来调节肠道的平衡,增强肠道的消化能力
1、仔猪黄痢
黄痢的危害---出栏日龄延长,死亡率上升
管理
2、仔猪白痢
有关因素:初乳的数量、常乳的数量、乳猪
的饮水、仔猪舍卫生、乳猪料的质量、乳猪
的保温
白痢的危害---出栏日龄延长
3、缺铁性贫血
生长速度最快的猪100%患有此病
危害---饲料报酬下降,免疫力降低,生长
速度减慢
防治:3日龄补铁,21日龄再补1次
您好!大别山東哥为您解答!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仔猪?泛指刚出生的小猪,且一直长到60斤左右的猪都叫仔猪,中国叫有名的仔猪之乡在安徽,江苏一带,有句俗语:流不尽的长江水,买不完的长丰猪,所以安徽长丰县素有中国仔猪之乡的美誉。
仔猪一般在成长阶段中容易出现疾病和意外,特做如下分类和防治!
1.初生仔猪0-6日龄,预防母源性感染(如脐带,产道,哺乳等感染)主要根治大肠杆菌,链球菌,恩诺沙星,洛美沙星及环丙沙星注射液若是长效制剂只需注射一次,反之按每公斤2.5-5.0毫升一日一次,连续两天即可。肠菌虫星(复方硫酸庆大霉素)可饮水或者灌服,微生态制剂(益生素)如促菌生,乳酶生等,2-3日需要补铁补硒。
2.仔猪7-10日龄,控制仔猪开食时发生感染,恩诺沙星及环丙沙星肌注,每公斤5毫克,连续注射三天,饮水按每公斤水加50毫克,拌料按每公斤饲料加100毫克,例外痢菌净每公斤饲料加150毫克,母子共喂三天。
3.仔猪15--40日龄,预防气喘病和大肠杆菌病,土霉素碱粉每公斤饲料添加250毫克左右,拌料1--2周即可,庆大霉素每公斤肌注5毫克,沙星类拌料饮水并肌注,痢菌净每公斤饲料拌80毫克左右,同时带猪消毒。
4.仔猪在35日龄,主要预防断奶应激和寄生虫病。可用土霉素碱粉,痢菌净,氟哌酸按每公斤饲料拌100克即可。选用伊维菌素驱虫或通灭肌注驱虫,断奶前一天及断奶后五天饲料和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同时带猪消毒。
5.仔猪70日龄,主要预防喘气病,大肠杆菌和***。可用土霉素或者强力霉素,每公斤按80毫升配比,选用伊维素菌,净乐芬等驱虫,可内服或者肌注。同时带猪消毒。
综上所述,就是加强护理,提高仔猪抵抗力,做好免疫预防工作,提高仔猪的抗病力。对猪舍和猪体消毒,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注意防止代谢病,增强仔猪的抵抗力。我的回答完毕,如有不足还请留言评论交流!谢谢!
您好,很荣幸为您解答问题,各阶段猪的免疫程序
一、生长肥育猪的免疫程序
1日龄:猪瘟弱毒苗超免,仔猪生后在未***食初乳前,先注射一头份猪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仔猪吃初乳,这适用于常发猪瘟的猪场。
7-15日龄:气喘病苗。
10-15日龄:仔猪水肿苗。
20日龄:肌注猪瘟苗。
25-30日龄:肌注伪狂犬病弱毒苗。
30日龄:肌注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35-40日龄:仔猪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60日龄:猪瘟、肺疫、丹毒三联苗,2倍量肌注。
二、后备公、母猪的免疫程序
配种前1个月肌注细小***疫苗。
配种前20-30天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配种前1个月接种1次伪狂犬疫苗。
三、经产母猪免疫程序
空怀期: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每年肌注一次细小***灭活苗,3年后可不注。
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1次乙脑苗,3年后可不注。
产前2周肌注气喘病灭活苗。
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苗。
产前35天,皮***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回答不知道是否满意,但我还是真心希望能帮到您。
儿童如何预防当下的新型冠状***?
已为人父,家中有8个月的宝宝
有了孩子以后,大家的心思肯定都是放在孩子的身上的,就怕还是受到什么伤害,这次的***真的是很危险的,不能小看。
首先儿童的自我防护能力还是有限的,要先从大人做起,家长们一定要做好防护,尽量减少外出,即使外出了,不要经常去人多的地方,外出戴好口罩,[_a***_]啥必要的情况一定不能摘下口罩,回到家以后注意消毒,有酒精最好,把对外接触的手等擦拭一遍。这样就能防止人传人,不会把***带到家里来。
其次,做好儿童的防护,宝宝的免疫能力一般没有成人的强大,所以在非必要的情况尽量不要带孩子出去,在家注意通风,消毒,孩子都是喜欢动的,如果出去了,也不知道孩子会接触什么,所以回家后第一时间还是给孩子消毒,现在是冬天,本来就是流感高发期,孩子有感冒的症状也不用害怕,第一时间去医院做做检查,现在国家已经延长***期了,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人员流动,所以,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咱们还是听从国家的指示,暂时待在家中吧。
当前防控新型冠状***感染的肺炎是事关每个人的头等大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普遍易感***肺炎,并且已经出现儿童病例,接连报道的儿童病人也提示需要严密关注儿童新型冠状***感染情况,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做好孩子的防护呢?就此,记者***访了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吴守业主治医生。
专业解答
吴守业医生表示,首先新型冠状***作为乙类传染病,并***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爆发的核心就在于它的传染性:能够从一个人直接或者间接的传递给另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让已经患病的人不能继续传播、让还未患病的人不会被传染——那我们就可以有效防控这种疾病。
目前新型冠状***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感染的肺炎患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母-婴传播。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和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是极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尤其是年幼儿,且年龄越小,越不容易发现,一旦发病,进展更快。
吴守业医生提醒,家长应做好以下儿童防护:
01
及时正确隔离
家里有疑似病例需居家隔离的亲属,应尽量保证房间分开,避免和儿童接触,在家需佩戴合适口罩(疑似家长在家不可佩戴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儿童也应该正确佩戴合适口罩。疫情物资紧缺,有条件应先选择儿童N95防病菌口罩,其次儿童外科口罩→儿童医用口罩→一次性口罩→儿童棉口罩,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口罩。
02
家庭日常防护
家长应当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访亲问友,外出规范佩戴口罩, 出行返家后应做好个人清洁后再接触儿童,对于小婴儿或新生儿,家长接触时都应戴好口罩,若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将口鼻完全遮住(如果来不及用纸巾,应将手臂遮挡自己的口鼻,再彻底清洗手臂),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流动水洗手。避免亲吻孩子,不对孩子呼气、喘气,不和孩子入嘴同一食物,不和孩子共餐具、饮具,不用嘴巴吹气的方式让食物变冷再喂食,天气寒冷时,家里门窗长时间关闭,加之人员的活动、烹饪等行为,均会导致室内环境污染浓度逐渐增高,因此,应适当开窗通风换气。户外空气质量较好时,早中晚均可通风,每次时间在15分钟至30分钟;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03
如何给宝宝物品消毒
由于新型冠状***(2019-nCoV)是一类具有包膜的RNA***,由于有这个包膜,冠状***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氯仿、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紫外线均可灭活***。对于孩子的常用物品,如奶瓶、奶嘴、碗筷等耐高温的,可以浸没在容器中煮沸超过 30 分钟或蒸汽蒸 5 分钟,就可以完成消毒。对于不耐热的玩具类物品,可以通过用75%乙醇(医用酒精)擦拭玩具表面或喷洒在玩具表面进行消毒。需要注意的是消毒时应当避免儿童接触。
04
如何给宝宝洗手
儿童好动,应当勤洗手,婴幼儿需家长帮助洗手,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在没有明显污物的情况下,使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手消毒(有明显污物的情况下,要用流水和洗手液清洗,擦干后再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具体步骤参见7步洗手法:
洗手结束后,家长一定要检查孩子是否彻底冲洗干净,再用洁净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婴幼儿需要家长协助按照以上步骤洗手。
05
如何做好孩子的出行防护
原则上我们应尽量避免出行,如果必须要出门,应尽量避免公共交通工具,自驾或步行是最佳选择。出门前,大人和孩子都要戴好口罩,保证及时更换的同时,不要用手触摸口罩外部,以免病菌转移到手部。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等消毒产品,在孩子触碰外界后及时消毒,消毒彻底前尽量避免孩子吃手、揉眼睛、鼻子。返家后大人、小孩应当做好个人清洁才可。
06
什么情况下需要来医院
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烧、咳嗽、乏力、胃肠道不适、食欲降低,提示孩子生病了,建议去医院检查。若近两周去过武汉旅游或者在武汉居留,或者和来自武汉的发热、咳嗽症状患者有过接触,或者呈现群聚性发病的特点,应到就近指定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来源: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