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卫生组织血液安全战略?
世界卫生组织血液安全战略是旨在确保全球血液供应的安全性和充足性的***。该战略包括以下目标:
1.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高输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 确保血液供应的充足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 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4. 提高血液***集和处理的效率,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可及性。
5. 加强血液安全监控和评估,以了解血液安全状况并***取相应措施。
6.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以促进全球血液安全。
该战略的实施需要各国***、医疗机构、献血组织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血液安全战略是一个全球性的***,旨在促进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血液传播的疾病和感染风险,保护捐献者和接受者的健康。
该战略包括加强血液***集、测试和处理的质量控制,提高公众对血液安全的认识和参与度,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全球血液安全的目标。
血液感染的途径有哪些?
血液感染,一般指的是传染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和感染,这本身就是一种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一种途径。
而导致血液感染的方式却有很多,哪一种感染的概率都有大小,目前最公认的三种血液感染传播途径有:
1、输血感染。也就是最常见的医源性传播,输入了带有该种病菌或病毒的病人的血液,包括血红蛋白或者血浆,血小板等等。最常见的输血后感染乙肝,丙肝等等。
2、性接触感染。如果一方的血液中存在较高浓度的病菌,那么在***的过程中,其容易引起感染传播。
3、垂直感染(传播)。又叫做母婴传播。就是母体血液中还有一定浓度的细菌或***通过其代谢,传染给婴儿,导致婴儿感染或致病。
另外,也有一些其他的传播途径方式,其实这也是血液感染,也就是血液传播。比如在亲密接触的过程中,皮肤粘膜破损,引起出血;共用打耳环针或纹身针;共有***的针管;在医院里面共用同一个***血针;共用一套血液透析管道等等。但是这些方式传染的概率相对要低一些,且有些通过严格的消毒是可以进行避免的。
综上所述,血液感染实际上指的就是血液传播,通过血液感染或血液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所以有这些疾病,要严格做好用了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避免感染。
血液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区别是什么,两种药物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服用?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欢迎关注!
我们都知道血小板有黏附和聚集作用,能够使血液凝固。但是血液凝固并不只是血小板的功劳,所以血液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是两个概念,下面我简单说说。
出血或血栓形成见于血液凝固系统和多种抗凝机制包括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动态平衡失调,以及血小板功能紊乱。当血液凝固系统或血小板功能降低时,就会发生出血。反之,就会形成血栓甚至弥漫性凝血。因此,药物通过改变促凝系统或抗凝系统的反应建立新的平衡,保持血液在脉管系统中的流动性。
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在防治血栓栓塞症和毒理方面具有相互协同作用,但也各有其特点。
抗凝血药肝素既有抗凝作用又有抗血栓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不能抗凝但可抗栓。
溶栓药可以快速溶解血凝块或血栓,但不能代替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
三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是引起出血。
血液抗凝
血液凝固是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实现的,包括凝血因子Ⅶ、Ⅹ、Ⅻ等等。
抗凝血药是通过干扰凝血因子的作用,阻止血液凝固,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肝素、香豆素类药物。
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我们体检时抽血,血液在管子里没有凝固呢?这个管子其实是经过肝素处理的,肝素是有抗凝血作用的,所以不会凝固,而针头刺的地方会自己凝血。
抗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与分泌功能。激活的血小板参与止血、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抗血小板药又称血小板抑制药,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代谢、干预ADP的诱导作用、抑制凝血酶等药物作用靶点产生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利多格雷、噻氯匹定等,主要是预防血栓性疾病。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的药理作用是不同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目前来说,预防血栓还是更多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
“抗凝,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抗板,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些话似乎已经耳熟能详。虽是事实,但我们不免还会产生疑问:“抗凝”与“抗板”到底一样否?
是否一样,得让我们先来说说人体正常的止血过程。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小病小灾、磕磕碰碰,而止血的作用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的止血有3个步骤,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不能分割。
首先,血管受损后,发生收缩而减少局部血流的产生。接着,血液成份中的血小板被激活,它们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聚集到血管破损处,以自己的身躯堵住“决堤口”。同时,它们还发出求救信号,召集来更多的同伴--凝血因子来帮忙。凝血因子的大家族中,共有14种成员,多以罗马数字编号待命,像特工一样联系紧密,在上级被激活后,就会像瀑布一样一级一级向下发令并激活,活化的数量被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凝血效果不断放大,形成生理性的凝血,这个过程形象地被称为“凝血瀑布”。最终,纤维蛋白原(Ⅰ因子)活化,形成纤维蛋白网,网住血小板、红细胞等成份,形成牢固的血栓。这种人体正常的止血过程,[_a***_]和部位都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带来麻烦。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的伤口,在血管里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
那么,“抗凝”是怎么回事呢?房颤患者心房失去正常有规律地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里面的各种止血成份就容易沉积和激活,从而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往往不牢固,一旦脱落,就会堵住血管造成栓塞。抗凝治疗主要针对的是这种类型的血栓--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和一些被网罗的血细胞组成)。我们所说的抗凝药物,就是预防或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手段。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注射用抗凝药,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等;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其中,华法林可以抑制Ⅱ、Ⅶ、Ⅸ和Ⅹ因子,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前会用到抑制Ⅹ因子的低分子肝素过度,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分别是Ⅱ因子、Ⅹ因子抑制剂。这些抗凝药主要作用于凝血因子(而不是血小板),且是抑制凝血的过程,这就是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不同之处。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抗板(抗血小板)治疗。动脉系统形成的血栓往往以血小板活化聚集为主。抗板就是通过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动脉血栓形成。全球每年有 1000万人死于动脉血栓***( 缺血性卒中、心脏病和外周坏疽) ,血小板动脉血栓是罪魁祸首。抗板在冠心病、脑血栓等动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预防房颤脑卒中的作用表现微弱,远远不及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常用药物:口服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新上市的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注射制剂:替罗非班。
最后,我们还是要面对无情的现实世界,很多人往往会有冠心病合并有房颤发作,或者肺栓塞兼有心肌梗塞等合并症,对于这些复杂病情,医生就要根据专业的出血与凝血的评分,以及各种实验室指标来评估如何进行抗凝及抗板联合治疗,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从最大程度上让患者受益。
综上所述,现在,对“抗凝、抗板”到底一样否,大家都有了正确答案了吧?!
感谢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杨西晓
以上由 广东省药学会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张丽 提供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