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内向者能够“伪装”成外向者?
这个问题我是不太认同的,不是内向的人愿意伪装成外向者,是因为大环境就是如此,还有就是因为个人不喜欢被别人看成内向者。现在好多看着挺外向的人其真实内心很想安静。
就像我们看到的新闻中好多的笑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内向的,包括我们平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好多朋友,如果真正了解对方的,你其实是能明白在对方外向性格的表面下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孤寂。
这种朋友其实很值得去结交,平时看着很外向大大咧咧的,觉得对方很没有自己想法似的,但如果在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这种朋友绝对能给你顶起来,把你的事情真正用心去帮忙。他们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平时的时候不会过多的表现自己,人云亦云随大流,不想使自己太过的特立独行。他们也非常害怕自己独处,不是逃避,只是曾经的经历不太完美而已,使他们不想过多的冷静下来思考一些过往的经历。
有经历就有经验,有经验之后想法就不会太空白,但也不想过在自己的生活中,就想跟着领路人继续前行,如果领路人真的迷失了,那自己也能独立前行或带队前行。就是一句话:平时大大咧咧,人云亦云;关键时刻绝对能顶起来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刘玲老师回答,头条号 心理咨询师刘玲,欢迎关注。
有的内向者能够“伪装”成外向者,这一切源于安全感的缺失!当我们试图伪装自己,越是放出烟雾弹希望不被外界看清、识破,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不会轻易受到伤害,而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这只是一个掩耳盗铃的游戏罢了,能看穿的人不会说破,看***的人会自发远离伪装者,说到底都是伪装者们得不偿失、自欺欺人的举动。
有部分伪装者们不仅伪装成外向者,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伪装成他们需要的角色,而这里说的这种类型的人,属于觉察力比较高的人,他们即是演员,也是导演,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到哪里,所以这种类型的伪装者们更不易被他人发现,除非遇到她们人生中的坎或者最柔软的那部分,不过可能那时她们依然会故意的把自己藏匿起来,树立更高更厚的防御墙,让外人不能随意进出她们的领地,只是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唯有她们自己才知道其中滋味。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防御机制,这属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因为每个人的生存能力及应对能力的不同,只要没有伤害到他人的利益也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需要的面具,只是要记住的是此时此刻你是否戴着面具在生活或对人对事,因为我们都清楚的明白面具戴久了会非常辛苦的。
最后想说一句:骗谁都不要骗自己!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刘玲,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现任成都博思飓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培训总监,擅长结合中西方心理学做沟通,情绪,婚恋方面及个人成长的培训及咨询。
内向者:生命的能量来源于自身,当感到沮丧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就能恢复能量,独处的时候更能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外向者:生命的能量来源于外在,当感到沮丧的时候,和他人交流/聚会等更能恢复能量,在众人的注视和需要下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人造外向者:内在是内向者,但受外部的影响,认为外向者更容易成功等认知的影响,逐步人为的向外向者转变,是否成功,视外部的环境的反馈是否成功,外部成功,则会满满变成外向者,如外部受挫,则会缩回成内向者。
当然,几乎不存在纯粹的外向者和内向者,一般来说,7分内向3分外向等的划分更合理。
描述某人性格的方法有很多种——从健谈到焦虑,到勤奋和有条理。心理学家已经发现,许多特征经常结合在一起,并将这些特征归类为五个最重要的类别——外向、神经质、和蔼、认真和开放/聪明。
外倾处理人们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和周围的人相处,通常喜欢社交场合,而内向者则相反。以前的研究显示,性格外向的人通常也更自信,经历更积极的情感,从奖励中获得更多。
然而,没有人研究过外向者是否对与社会情境(比如面部)相关的***更敏感。
内向者被吸引到思想和情感的内心世界,外向于人的外部生活和活动。内向者专注于他们围绕着他们的事件所产生的意义;外向者陷入***本身。内向者通过独处来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够时需要充电。
内向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沟通和社区是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注定要与世隔绝。但是内向者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可能不像我们外向的同龄人。内向者和外向者都不健康,如果他们处于极端状态。人们不仅是为了思考,而且是为了关系。
虽然外向的理想常常给内向者所偏好的人际关系带来挑战,但是内向者仍然需要与外向者和环境者建立联系。我们大多数人宁愿在不太分散的环境中与一两个人进行更深入的对话。像所有的性格类型和性情一样,也有长处和挑战。性格内向的人需要外向型性格,外向型的人需要内向型性格。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我们常常在社交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论点,比如「外向的人更容易成功」,写这一类文章的和打造这样舆论氛围的人往往是在社交中如鱼得水的人,于是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外向的社交***」,大家纷纷想变成这样的交际小能手。
其实内向者也没必要去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外向者。因为把人格特质或性格一分为二的做法,本来就是传统人格心理学最简单粗暴的划分。这样的朴素划分其实也逐渐衍生出了之后的一些人格特质测验,只不过人格不再是一份为二,而是一分为多,而这样的理论与测试其实有严重的缺陷:其忽略了人格特质的社会认知取向,人其实是在不断适应社会规范的,你会学习社交礼仪,约束自己的一些个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人格特质并不是说在你二十岁的时候就定型了,它可能是伴随一生发展的,来自英国***心理协会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其实内向者一直都会去学习社会规范来让自己获得一些社会生活或交流。只不过是「量」的问题。如果你对你的社会生活匮乏感到深深的焦虑,非得做点什么改变自己,那我给你支支招。第一步是「脱敏」。从熟悉的朋友开始,去认识朋友的朋友,找话题,找共同兴趣,漫漫从你的舒适区走出来,你会发现社交也没那么难。第二步是「刻意练习」。说话的技巧是可以练习的,内容也是可以练习的,沟通的演讲的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最近出版的乔布斯回忆录里面写到,他会在每个发布会的一个月之前反复练习,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个发布会上节奏感好,没有废话,一呼百应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每个故事的铺垫,每个推进***的方式,每个影响共鸣的情感呼应,都是可以练习的。你想,如果你能把每个地方都练习到,你还愁不会聊天吗?
当然,这样是很累的。内向是个礼物吧,接受他,然后适时的去练习沟通的技巧就好。要去做一个敏感而有能力的人,仅此而已。
喜欢请点赞,让答案为更多人所看到。
欢迎关注,与您分享教育、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与思辨内容
结婚之前老公隐瞒我得过很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算骗婚吗?
确诊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属于精神类疾病,简称精神病,是有遗传倾向的。
怎么讲,从个人角度来评价,而非心理咨询师角度去看待楼主的问题,那么觉得这么严重的问题隐瞒不说,算是骗婚了。
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骗婚,但是现在已经结婚了,就要考虑到他的这种欺骗[_a***_]对你们现在的生活会不会造成影响,来决定下一步的措施。
至于有人现身说法说要迁就,忍让,照顾他,我就想说了,你哪里来的那么大的脸。婚姻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而不是嫁个老爷,谁还是不是父母的宝宝?
事实上这种情况对婚姻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像这样的人,骨子里很会伪装,前一刻看的还好好的,下一刻不知道怎么就变脸了。所以我认为在婚姻中,如果你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对你来说还是有一点危险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可预料的,不管是伤害自己,还是伤害你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认为这种精神上的过失属于严重的骗婚行为,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表现,完全都是考虑自己,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往往还打着爱的名义做着不道德的事情,虚伪至极。如果真是爱你的话,应该了解清楚自己的情况再跟你说清楚后,才能考虑结不结婚的事情。
精神病人一般从外表能看的出来吗?
两侧脸不一样大,且非完全缓解期两侧脸大小差异增大(非浮肿),缓解后两侧脸型差异减小,脸色异样但难以分辩,眼神异样,听觉异常,感觉异常,另外宠物狗对***人病情变化敏感,一个***人在完全缓解期宠物狗(自己或他人的)表现正常(但偏于讨好),病情未缓解则害怕躲避,病情已起,则遛之大吉。
题主所述的“***人”或者一般民众眼中的“***人”,指的是狭义的***人,即存在明显行为异常的***人,如出现疯言疯语甚至出现暴力伤人倾向,这一类***人是很容易从外表判断出来。
然而,从宏观的“精神疾病”角度出发,存在行为异常只是其一个方面,还有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从外表看与常人无异。但是,不论哪类精神疾病患者,都应该更加得到社会及群众的重视和关爱。
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精神疾病的定义、成因分析及深度剖析
精神疾病定义
精神疾病,也称为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俗称为心理疾病,其病症表现主要以行为异常或心理活动紊乱为主,是一种精神层次引发的症状。
成因
研究精神疾病的成因一直是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
目前,主流研究院所及科学家认为,精神疾病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深度剖析
现今国际对精神疾病最热门也是最具深度的解释主要是生物学观念上的解释,主要为:
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其脑结构或者脑功能存在异样(不同),或者是其脑部具有异于常人的神经化学反应,这一类现象可能是由基因(先天因素)或者环境对先天造成的伤害引起的。
举例说明,近期比较受关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大脑扫描发现其大部分患者的脑部具有肿大的脑室和萎缩的灰质。
图 各个脑室在脑部的位置 部分患者具有肿大的脑室
除此之外,也有些科学家从传导物质和遗传角度进行精神疾病的深度剖析。他们认为,
神经传导物质不平衡也会导致精神疾病。同时在遗传角度,许多的遗传和双胞胎研究实例都直接证实了很多精神疾病,如像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可以遗传的。
图 精神分裂者自画像
精神疾病发病几率
2003年,美国***(数据来源:美国总统心理健康新自由委员会)出具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主要的精神疾病,如忧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和其他的疾病相比(比如癌症或心脏病),才是在美国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
图 2004年各地区心理疾病宏观图
因此,精神类疾病应该引起社会和公众更加深刻的关注!
欢迎关注工学脑洞,分享科学背后的故事。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谢邀。
很多人觉得***患者,是可以直接看出来的。其实,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是从外表看不出来的。
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患者是表面几乎看不出来的。
比如抑郁症,比如妄想症,比如有幻觉,比如多动症等等。精神疾病是十分复杂的,一般需要医生比较全面的检查和心理测验,才有可能确诊。
精神分裂,属于精神疾病里最为复杂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接触,你根本不可能轻易发现。
而且有两个问题:
1.就是自我保护意识
精神疾病患者,一些人有生病的意识,在人前,会克制。这样你不仅看不出他的情况,而且有可能会加剧他的病情。
2病情不重
比如幻听患者,他们或许往往发病的时间都在很私人的空间和时间段,你也不会发现。
如果觉得有用,您就给点个赞、粉个好友呗。
大约花费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毕竟,我辣么萌~
***患者从外表有的可以看出来,有的看不出。一般***患者表面呆滞面容冷淡步行缓慢等,这个一般是精神严重的患者。抑郁症一般就不会看出来只有在谈话时经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出来,狂躁症一般也看不出经过谈话一会就会“露馅”。因为这类病人谈不了几句话脾气就上来了,并且情绪爱激动。如果和***患者交谈主要是注意不要讲***性话题,不要讲对方有病,不要和患者对话有冲突。要选择对方心情稳定时进行交谈,如果在发病期及急性发作时不要和患者进行对话。因为这个时候患者已经无法控制自己,对于3级以上***患者要根据情况进行对话。交谈时要***取温柔帮助关怀的语气进行交谈,因为***患者有个共性就是对于问题直接。所以有的问题要选择绕一圈在问,不要直接去对患者讲敏感的直接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