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不容易满足欲望太大,会得心理疾病吗?该如何缓解?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焦虑;而为达到期望值所付出的有效行为越多,焦虑水平越低。
也可以这么理解,焦虑和一个人的期望值成正比;而和其有效行为成反比。
但只有欲望而不付出努力则是大多数人常常所犯的错误所在。
解决的办法无非有二:
要麽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要麽就是增加为达到期望值而付出有效努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太不容易知足,就像是喂不饱的狼一样,太贪心,而缺乏自知之明,又不懂得感恩,那就是人品问题了,不在我们心理健康问题讨论之列。
谢邀回答!
谢谢邀请!
有一个心理学公式
焦虑=期望值/有效行为
在***定有效行为是常数的前提下,期望值与焦虑指数成正相关;反之,在期望值是常数的前提下,有效行为与焦虑指数成反比。
现实情况下,期望指数与有效行为都是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这就需要个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这两个变量,以达到焦虑指数自己可接受、可控制的范围。譬如:制定合适目标,分阶段完成,也可增加有效行为的权重,以减轻焦虑;在目标刚性前提下,做好自我心里疏导,整合存量***,寻求外在帮助获得增量***等,做到有效行为相对最大化。
至于那些欲壑难填,无所不用其极的人,还是从先修行品德坐起,学会了利他精神,相信也会逐步身心清明的
人的欲望,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其实有很多。比如我们想要爱与被爱,我们想要幸福,快乐,愉悦,成就感,价值感,被肯定,认同,赞美……还有很多很多,这是人性。
自古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只要是人都有这些需要,有这些需要,并不会导致心理疾病。如何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如何看待这些需要,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比如这些都是我的需要。但是,我希望我的这些需要通过别人来满足,而且我认为别人应该来满足我的需要。那别人有可能满足不了,或者别人根本不想满足你的需要,那这个时候你就很愤怒。长期以往积累的愤怒会导致心理疾病。
比如我想要别人的肯定,认可,我拼命的做事,去赢得别人的认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拒绝任何人的求助,不管别人要求我做什么,我都答应,承担的太多,我体力透支。最后把自己累得不行,委屈的不行。
那如何缓解呢?
首先,我们有很多的需要。我自己来满足这些需要,享受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幸福。我也希望有人能够满足我的需要,如果有人愿意来满足我的需要,我就感谢他。如果没有人来满足我的需要,我自己来满足我的需要。对自己的需要负责任。这样你会和谐一致。
然后不去超越自己的能力去承担别人的需要,让别人为他自己的需要负责任。学会拒绝。有清晰的界限感。也会很轻松。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可以我有不同的观点,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观点不同的人。
欲望的满足,从婴儿到成年人,满足的方式是从幼稚到成熟的,比如婴儿要求马上拥抱和抚慰,这很正常,然后可以接受语言的抚慰,也很正常,如果成年人只要求身体的拥抱才能满足,被动的满足需要,就不容易在成年人的世界得到满足,成年人具有建立关系来满足情感需要的能力,这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人如果贪心太大,内在就会形成一个黑洞,所有的幸福快乐,富足统统填不满。并且会创造出更大的欲望,让你更加的贪。
所有有这个贪欲的人,肯定也会越来越穷困,只有越穷困才让你有更大的贪欲。
到手的财富会跑掉,让你更想要。没到手的财富总勾引着你,可你却总也得不到。
贪欲会合焦虑混杂在一起,当你清理的时候,会发现,真的是***焚身啊。只有把身体的***燃烧尽了,才不会有贪的感觉了。
你如何看待现在好多人都有心理疾病?
謝邀
心理疾病,心理病變,首選抑鬱,來源於影響,若一個簡單單純的人,是不會有心理病變的,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經歷的,都會被昨天的風吹走,最普遍的病變,第一懦弱的人,第二多愁善感的人,第三爭強好勝的人,若一個內心強大,明心見性的人,遇到事情把傷害自己降到最低化零,每天擁抱藍天始於足下讓天下人看,估計誰會病變還不一定呢,那些跳樓的明星,那些自焚全家的人,那些在精神病院的人,都是在把問題發展到無能為力解決的情況下把自己變成非人,雖然自己承擔了一切,但是問題永遠解決不了,惡性循環,這三類人都是缺思想文明,信仰,見性,自信,公德,道衡,都說問題沒大不了的,當你站在問題的末端時,一切晚矣。
歡迎諸位前輩指點雅正 抱拳抱拳
心理疾病分为几个层次,我们普通人常说的心理疾病大都指健康状态下的心理问题,诸如压力大,焦虑,轻微抑郁,但是常规情况下都不会对大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如果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增加,出现类似泛化,神经症的表现那可能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只要自己善于调节不需要经过专业治疗就能缓解,但如果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就需要借助专业机构和人员来帮助解决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5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