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这个名字是否误导了很多中国人?重病和重疾的区别是什么?
Critical illness insurance准确来说应该翻译成 危重病保险
主要解决的不是看病的医疗费用,而是生病过后的费用。因为医疗费用可以在医疗保险内报销。所以也可以称“收入损失损失险”
患者确诊之后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活了下来,可他们在“财务”上却死了。因为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负债,需要赚更多的钱还债。
重疾险是应该在医疗险做足之后购买的。国内很多保险公司误导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再去误导客户,有多少客户的医疗保险都没有做够?
重疾险在国外其实并没有发展特别好,因为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做的很到位,另外还有长期失能保险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发展都很好。这两个在国内还没有太大的发展,相信以后也会有。
另外一个重疾险不是确诊即赔的,只有几个符合确诊即赔的条款,其他大部分都不是,都要经过一定的手术或者达到一定的状态才可以。但是很多销售人员给客户的答复都是确诊即赔,客户也这么认为。最后产生很多理赔***。这算是一个误导。
重病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重疾险里面都包含。除非一些发病率极低的没有在内。
重病,不一定属于保险重疾的范畴。
重疾,一定是属于重病。
然而,有个别重病,医疗花费也很高,但不一定在重疾范畴里面。
这也是,买保险一定要配置合理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我国医疗环境,大病治疗费用,大部分还是要个人承担,加上医疗***的稀缺性,大病就意味着大额医疗支出,对于一般的家庭都是非常的打击。所以,大病险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人,最好给自己和家人备上一份健康保障型保险。
如果高净值客户,大可以选择高端医疗,保障更齐全,服务更好,全球范围内就医,均有保障。只是价格比较贵,一般家庭很难负担得起。
重疾险还真的误导了很多人。
1、保险里的重疾险包含了三个意义
第一是花费巨大;
这里面第三点才是最重要的。重疾险法明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大病治疗之后,很长的康复期内一方面没有收入,另一方面有需要长久的治疗、康复的花费。用伯纳德医生的原话说是,医生能拯救病人身体上的病,却拯救不了病人财务上的病。很多病人治疗期间的情况都很好,但因为得不到很好的休养,导致病情加重复发,最后丧失了生命。
所以,重疾险的核心意义不是为了治病,而是治病之外的花费。
但很多报销销售员的推销通常是把重疾险当医疗险来卖,说是有了重疾险可以提前给付,可以确诊给付,可以拿到钱治病,都TM什么鬼话啊!
2、提前给付骗了N多人
由于有好多重疾险是终身寿险+重疾险附加险组成,名字又叫做提前给付重疾险,所以骗了很多很多人,包括销售员讲解都是说提前赔钱,拿到钱好治病,可是,提前给付的真实意义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好吗?
提前给付的意思是把本应该身故赔付的寿险保额,在被保险人患了重疾后当成重疾险保额提前赔付,把本该身故赔的钱,拿到得病的时候赔,这叫提前给付。
3、确诊即赔也骗了N多人
许多保险销售员宣称重疾险是确诊即赔,这个没错,但是解释错了。
重疾险的确诊最少分成3种情况,第一种是癌症之类,可以很快确诊,可以很快跟保险公司报案理赔。第二种是器官移植之类,必须是做了相应的手术之后,才算作是确诊,才能报案理赔。第三种是脑中风后遗症之类,必须是经过90-180天,达到某种状态,才能算作确诊,才能报案理赔。
别忘了点赞和关注哦!
我是四川成都保险经纪人,展业全国,忠于客户利益和职业操守!
更多保险基础知识、保险产品测评、保险投保技巧请移步我的公众号(壹保典)!
老百姓心中的重病:要住院开刀的,进ICU抢救的,花费巨大的病。
保险业的重大疾病:基本上都是治不好的绝症!
老百姓:神马?!胃都切掉了大半个还不能算重疾?都进ICU抢救了花了大几十万还不算重疾?保险果然是骗人的!
谢邀,与其说是重疾险名字误导了中国人,倒不如说是业务员和保险公司误导。如果是没有了解及投保重疾的人,不了解重疾和重病很正常。恰恰更多的***发生在出险后客户发现为什么我都得了这么重的病,花了好几万竟然说不赔,合同里没写!骗子!谁会仔细看合同那么多种病,我又不是医生
其实呢,大家为了防范家庭健康风险去购买重疾的时候,代理人或者经纪人就需要给客户详细讲解各个险种:意外险,寿险,重疾险,医疗险的区别和关系。
保险分为这些种类是为了对应不同的风险,而不买了一种就像十全大补丸一样包治百病的。
首先我们来看重疾,重疾的确诊赔付其实分为三种情况。选取25种国家规定的重疾病种来说。
其实也就是1.确诊即可赔付,例如癌症。2.达到手术条件并实施了手术。3.达到某些后遗症或严重后果。
只要是仔细看了***,讲解了条款之后,客户应该就明白了,重疾是有范围有赔付条件的。如果一个人跟你说重疾确诊了就赔你钱,那么你基本上不用跟他聊了。太不专业,忽悠
接下来我们看医疗险,顾名思义,只要是看病的就属于医疗范围。医疗险又分为门诊医疗和住院医疗,一般报销门诊费用的保费都很贵,门诊的额度一般建议结合医保来自付。主要来看住院医疗,大致分为百万医疗和小额住院,再细分是否报销自费药,进口药,耐用器材等。最主要区别就是免赔额,百万医疗的保费低,报销额度高,起付金额高,杠杆高。也就是花小钱管大事,一年300.400块管200万住院费,但是1万免赔额。用到机会比较小,但是必备,是基础。
小额住院呢,100免赔0免赔的多,一年也是200来块管最高1万2万的费用,完美补充百万医疗。
这两种医疗险呢,就是不管病种,只管花费金额和用药是否社保范围的。
所以要防范大病的大额支出风险,是需要重疾➕医疗的组合才能完全覆盖的。千万不能买了一份意外或重疾,以为所有的疾病都能理赔,那就属于买了保险比没买更可怕!
想了解更多的,或者需要做保单整理讲解的,可以直接私我,看到会回复。谢谢!
疾病分为哪几个时期?
我个人认为疾病分为三个时期:疾病预防期,疾病初期,疾病严重期。
我们经常听到扁鹊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位神医被尊为“医祖”,他就是“扁鹊”。
一次,魏文王求教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扁鹊大哥擅长的是“事前控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能够帮助人们防患于未然。因此,如果在现代社会,扁鹊大哥应该比较适合去卖保险或者保健品——赶快保险,重视保健,一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已足以让现代人提心吊胆。而且,这年头,如果保险或者保健品卖得好,更容易出名。当然,如果扁鹊大哥[_a***_]去卖保险或者保健品,也可以到企业去做战略规划、项目投资的特聘专家。总之,一句话,在这个一切成功的要素都已经存在的今天,战略眼光已经显得比能力更加重要。所以,若干年前,扁鹊先生的谦虚,也具有很强的预见性,看来还真是兄弟一家亲。
扁鹊二哥擅长的是“事中控制”,具有出手迅速、果断、干练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免受重大疾病或灾难的折磨。拿感冒来说,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感冒的经历。感冒虽是小病,但如果不及时根治,很容易引起鼻炎、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很难治疗的慢性疾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和金钱损失。所以,扁鹊二哥的迅速、果断与干练能及时地扼杀病毒,断病根于初起之时。如果在现代社会,扁鹊二哥一定会大受企业老板的欢迎。一方面,能够及时清除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节约成本,不至于让企业损失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商业机会。
扁鹊先生擅长“事后控制”,能够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即倒,是临危受命型的关键人物——企业的救命草。当发生重大危机时,扁鹊先生往往能够将企业盘活,把企业从奄奄一息或者休克的状态中抢救过来,从而延续生命。所以,扁鹊先生不轻易出手,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也不会受雇于一家企业,因为有太多的企业等着他去救死扶伤。因而,扁鹊先生类似于现代的咨询专家,在从一家企业走向另一家企业,一次手术到另一次手术的过程中,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因为人们天生对痛苦的经历记忆深刻,而且对冲在第一线的救命人员心存好感,所以,扁鹊先生的“医祖”之称自然当之无愧。
《黄帝内经》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当代名医陆广莘先生云:“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现代营养学把疾病与健康也分为 三个时期,健康期,亚健康期,疾病期。据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有病的占20%。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中年人由于工作节奏快,精神压力大,长期超负荷工作,所以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病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行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