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是一致的吗?
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已,谁让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是这个星球上食物链最顶端的物种呢!听说过这句话吗?“每个人都是上天最独一无二的造物”。无论你信不信,反正与人类个体心理有关的问题,只能一事一议。
以偏概全拿少数当做全部,是当前“伪心理学”的重要特征,并且大行其道。反正我的来访者,如果只是简单的和我说一些情况,就问我怎么办的时候,其实我也会很懵逼。只听你说了几句话,我怎么知道怎么办?心理咨询师又不是神仙!只能如实的告诉他,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共性问题来讨论,我到确实有些观点可以分享。
首先,我们生理年龄的发展,是由时间来决定的!“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它是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但心理年龄则不同,通常我们指的是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是否与他的生理年龄相匹配?也就是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其实这并不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程度。有兴趣可以去查查郭念锋教授的《心理健康十标准》。
我们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可以说是心理上一张白纸,心理年龄可以视为是零。虽然这不科学,但是这样更便于理解。而心理年龄的增长,其实本质上是随着我们的人生经历,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只有被火烤到了手,我们才知道这个东西,会让我们感觉疼痛,不要碰它!经历过了父母和他人的不同的奖励与惩罚,知道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每个新生的婴儿的心理年龄,可以说都是在这种自我与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的主动探寻和反馈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绝大多数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其实是并不完全匹配的。但同样这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从小生长环境并不顺利的人,为了活下来,他就会本能的强迫自己去适应环境,从而让自己能够顺利的成长起来。那么,他的心理年龄的发育程度一定会大于他的生理年龄。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或者说早熟。外在能观察到的,就是他的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强。
而另外一个,从小在生长环境很顺利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人。通常他的心理年龄,就会略低于他的生理年龄,也就是无论做事情还是考虑问题,都会显得比同龄人更幼稚和单纯。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它不需要去提前的进行许多方面的适应性心理发育。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70后、80后、90后、00后,乃至于10后都各有不同,每一代人身上,也都有着明显的各自时代的烙印!这些烙印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迁!所以我们才会说,成长环境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总之一句话,适度的才是最好的!过于坎坷的成长环境,同样会导致一个人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乃至于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而过于顺遂的成长环境,也无法让一个人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和健康生活!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够有所帮助,心理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让我们快乐的生活!
不一致,因人而异。有的人年纪轻轻却老气横秋,有的人虽年老却似老顽童。从快手***看,北京天津不少老年网友玩倒立,倒爬旗杆,单杠双臂大回环,双杠倒立,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有不少老年人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耍麒麟鞭,抖风竹,仿佛又回到少年。总之凡心态年轻,身体必然健康,旅游,垂钓,下棋,弹拉吹唱,上网者七十,八十多的人有之,综上所述,心态与年龄不一定相符。
大多不一致,有的心理年龄基本年轻十来岁,如有的生理实际五十了还生着十三四岁的幼稚的小心肝。可有的人,经历过世事变迁,人情冷暖只不过二三十岁可心理已经过了不惑之年。
因人而异,现在的社会大部分女人心里年龄比生理年龄年轻。要不满大街跑的都是浓妆艳抹的美女连个素颜那么难找。
生理年龄指实际年龄,心理年龄就是心态。两个年龄是否一致,是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定位问题,也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这是和人生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紧密相关的。
一般来说,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但实际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一致。我们经常听到的,你“长不大”、你“长得急”,就是对两个年龄不符的形象描述。
一般情况,可以把人的心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30岁前多数是“长不大”;30—55岁为“长得急”;55以后又返回到“长不大”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复杂的心态转换过程。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掉队,基础打得牢不牢来决定的。
首先,还是家庭教育问题。城里的孩子,学前一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后一般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延迟训练”“挫折训练”或“失败训练”。基本上到了而立之年,还是“老子天下最大”的幼稚思维;不同的是在农村、尤其是家境不富裕的家庭孩子,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可能见识没有城里的孩子广,学习也跟不上城里孩子。但这种人,走进社会的抗压能力就比城里孩子强。
第二,30岁以后,家庭负担与责任、工作压力和社会责任,市场竞争与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出人头地的想法与社会现实的残酷,一起袭来。心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时都在超越实际年龄该承担的压力。就一定“长得急”。
第三,人到老年,可能马上退休或已经退休,成了社会抛弃的人。过去的权力失效,过去的人脉渐行渐远。人老了心小了,就儿童化了。
有人可能要说,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犯了焦虑、抑郁,不正好说明“长得急”吗?恰恰相反,这正是“长不大”的突出表现。自我认知不清楚、自我定位不明白,导致了“长得急”。顶多可以归为“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第一个错误,是青少年不懂事,没有学到本事;第二个错误,没有知识储备,又好高骛远。有压力才有动力,要遵循适中原则,才能使动力最大化,超过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无用焦虑;压力过低,就是浪费人生***。这都是年轻人常犯的错误。
所以,表面上看,人生都在为追求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合拍而苦恼,实际上是没有解决好人生不同阶段的合理定位这个前提。人如春夏秋冬四季,春种、夏育、秋收、冬享,这是自然规律。不遵循规律,就会自己给自己设陷阱,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当然,也不是说,一步错步步错,“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补救的方法,这就能使其两个年龄不断调整,达到合拍。如,现在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还在忘我的工作,并没有“长不大”。还有申怡飞,从17岁就开始研究5G,成为5G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也没有“长不大”。所以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谁超过谁,是靠实力说话的,而不是幻想。对于一般人来说,实现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同步是最理想的。人的一生中看清自己、定位自己最难,但也最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你好,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经常被我们所提及,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结合我实际遇到的情况和你分享一下。
生理年龄是指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来衡量的年龄,亦称生物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最具有代表性的指代心理年龄的心理学理论便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期、[_a***_]、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
我们生活中常常有所谓的”小大人”、”妈宝男”、”少女御姐范儿”,”老顽童”等等,其实都有可能是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存在差异。
当我们的心理年龄大于生理年龄时,就会给人一种”少年老成”或者”更为成熟”的感觉。
当我们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时,就有可能让他人感到我们的表现略显轻浮、幼稚。
当然看似最理想的状态,可能是”绝对平衡”,即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保持一致。
其实无论是哪种情况,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是ta的自由状态。如果没有对其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各种关系造成影响,那么并没有必要太过关注。
欢迎关注我@心理咨询师海德 ,我每天都会分享一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以及人格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专业科普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