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过世快一年了,我白天正常工作,下班了就哭,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每天觉得昏昏沉沉,好痛苦怎么办?
一个家庭,父亲是顶梁柱,母亲是家庭温暖的核心。不幸失去一方,都会令人丧痛。你目前状态,是刚刚失去母亲最悲伤期,母亲之前的慈爱和音容笑貌,随着你的思念,不停浮现在你的脑海,每每想到这些,而今后不再,也不能与母亲相陪伴,就总是会越想越悲。也充分体现了你的孝心。
你白天正常上班,下班痛哭,说明你并不完全感性,有理智稳重的一面。由此可见你没有抑郁症,只是伤悲过度。
生离死别,有生必有死,无一例外,遵循的是客观规律,你必须充分认知并接受,这样会减轻你的伤悲。
人一生最可贵最辛苦的工作就是承担责任。你对母亲生前尽孝,就是对长辈承担赡养的责任,如果你做到了,今后就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悔愧,这样你就会安心。
另一方面,承担责任的主体,肯定主要是活着的人,你的生活中还是父亲,爱人孩子,即使兄弟姐妹另有家庭,还可能有祖辈陪伴,这么多亲人,难道就不能占居你的部分情感吗?你下班就哭,看到你哭的人,都是活着的亲人,他们本来就情绪低沉,你的痛哭,只会让这个家庭更加悲悲戚戚。由此对活着的家人的爱,你就缺失了,也缺失了给家庭带来正能量的责任。任由自己个人的情感宣泄,你的感性偏多,作为成年人,更应理性稳重。
人的视界和情感不能只局限在个人小空间。想一想,别人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又不是你独有,都像你这样,你遇到有何情绪反映?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的家人怎么办?
时间会慢慢淡化你的思念和痛苦。
而现在你要做的,思念母亲没有错,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重要。将责任担起来,将活着的亲人在你内心慢慢占据更多空间,说到底,将精力转向对活着的亲人的关心,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重心。这样你的心才会慢慢走向平静。
坚强些!
愿老人家天堂走好。
也希望你早日走出悲伤。
每一次,写这个,觉得特别的伤感!感觉自己的内心特别煎熬。总希望给别人,带去一些小温暖。
听过一句话:“最痛不过岁月无情,最恨父母白发双鬓
世间最难割舍的爱,便是母爱
亲人的离世,是我们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也是最难割舍的过程,往往心难平静。每触碰一处熟悉的地方都会想起来,那个背景总会在你的脑海挥之不去。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活着》
在《活着》里讲述了:一位经历了家庭遭受困难以及亲人一个个在他面前离世的
的老人,最后只留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伴。他仍然努力的活着,我想这便是努力活着的意义。
痛苦的背后是无奈
每一年回家,老妈都会想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为我们做上。每一样妈妈都精心为我们准备。
妈妈,每年都会到车站来送我南下。妈妈告诉我,只要我过的开心,她就会开心。
我只想告诉你, 你的快乐就是你妈妈最愿意看到的。
你可以花时间去思念母亲,但尽快走出伤心的领地。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你妈妈以你为荣。
愿你做坚强的幸福者
每一个坚强者的背后都有一些无奈,我们除了坚强,别无他法。
杨绛说过:刚开始是***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去跑步吧,听说跑步可以让人忘记伤痛,当一人在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伤痛就会慢慢的减少,试着去做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个思想独特的小猪,喜欢温馨带有温度的小故事,喜欢可以加关注哦!
如此状态,可見你深爱母亲,感情真挚感人,但绝不能沉浸其中:斯人已去,我们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怀念;只有最好的生活状态,才能告慰九泉之下的亲人!
亲人离世没有不痛苦的。先父病逝已近20年了,回忆老人家临终前被癌魔折磨得形销骨立的情境,至今仍然痛彻心扉。在父亲去世后的那些日子,老人家康健时伟岸的身影仿佛时常闪过眼前,睿智通达的教导也不时萦绕耳旁。梦中又见他一如往日的温和,坐在藤椅上,一手搭着椅子,一手握着拐杖,好像随时准备在院子里溜达溜达,……,忽梦醒,哪有我那和蔼睿智的父亲?那段时间,沉痛、怀念,还有对世事虚幻的失望,参透了生死,生活、生命于我仿佛失却了往日的意义。但是我又蓦地想起病榻前父亲对我的嘱托,临终前,他老人家忧心忡忡,放心不下双双下岗的姐姐一家,还有子孙不孝的年高堂哥,……。父亲去了,我可以怀念,可以久久重温他昔日给予我的温暖、关怀,但我绝不能因此颓废,因为这绝不是父亲所希望的。无论何时何地,哪怕天人相隔,父母总是希望他们的孩子努力上进、事业有成,过上体面、幸福的日子。
忘掉扰伤,实践先人的嘱托,过好生活,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生命更替,是自然规律,其实我们在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亲人的生命。所以,为逝者,为我们的所生者,为我们的所爱者,履嘱托、担责任、尽义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一切痛苦比如昨日死,今日种种比如今日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7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