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心理疾病的人特别多,是跟什么有关系呢?
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如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神经分裂症等等,这些年给人们的感觉,患者数量是在增多,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多达一亿多人,仅抑郁症就是5400万。
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患上心理疾病,肯定有原因,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性格因素,外因有社会发展快,社会压力大,经历过某些***惊吓,网络发达,各种消息,不管对的错的满天飞等。如果分析外因,生活压力大,但对每个人都是均衡的,对谁都大,有的人能抗,有的人扛不住。经历过某些***惊吓,谁都没有或在真空中,谁都可能遇到麻烦事,有的人能处理,有的人处理不了。各种消息满天飞,学习能力强,善于分辨的,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基本不会有太大影响,而对学习能力差的人,就分辨不清,产生焦虑。
所以关键是内因,就是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自卑自责,遇事容易焦虑,害怕失败的性格,这种性格,抗打击,挫折能力很差,经不起事。
这种性格,也不是遗传,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形成的,从小被否定的多,体验的少,过于溺爱,又觉得孩子哪都不行。
合格的家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出自信,内心强大,有责任心的孩子。这才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根本。
你好,我是心理医生老沈,有失眠、抑郁、焦虑、精神分裂、双向障碍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关注我私信我,了解更多知识!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长期过度紧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可能使人产生精神病变。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
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而且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或已经合理化(不认为是心理疾病)。随着时代变化新发现的心理疾病也不少。
1、善于自我调节
为了保持良好情绪,预防心理疾病的出现,应该学会至少一种自我调节方法。比如走进大自然、欣赏音乐、多接触阳光等,这些美好的感觉往往是良好情绪的诱导剂,会使你心情愉快。
2、培养业余爱好
适度紧张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的失落感,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培养业余爱好可以有效调节和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消除疲劳,以缓解紧张感,对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很好的效果。
运动能有效地增强肌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且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延缓大脑衰老。
4、正确认识自知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5、保护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的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社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是***经济,大锅饭,干不干都一样。教授的工资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差不了几个钱,整个社会没有明显的差距(城乡差距除外)大家都不焦虑。再就是家里人口多,情绪流动顺畅。遇到不顺心的事和兄弟姐妹一说,家里老人一句话基本就过去了。单位里的事工会***可以聊、师徒之间可以聊,邻里之间居委会的大妈就是一个全面手,你想自己添堵都不可以。
改革开放40年,经济和基础建设高速发展。人与人间的差距不断的拉大,为了赚钱大家都在忙碌。整个社会人心浮躁,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鸭梨山大”焦虑情绪一直陪伴我们左右。
人们之间难得有过去那种不设防的交流,亲朋、兄弟姐妹甚至是父子母女对簿公堂的事情时常见诸报端。负面情绪很难得到释放,长期的累积诱发心理疾病。
家庭教养方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彻底改变了中[_a***_]庭的教养模式。
最开始二对一,到四对一,到六对一。基本上家里人包办了孩子的所有成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是殴打小朋友、同学替孩子出气。自然会造成孩子自我中心、人际关系障碍、人格缺陷等等问题的出现。
男孩14岁了还和妈妈同床、吃母乳到10几岁等现象也是在笔者咨询实践中经常出现。
再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不知让多少儿童罹患成年人才能出现焦虑症状。
我是德润心语,喜欢把心理学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有温度的文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你的心事可以私信给我,我们共同学习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