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国一女子患罕见“尿液自动酿酒综合征”,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膀胱成了“酿酒厂”,尿液含有大量酒精成分,这种奇异现象出现在一位女病人身上。
她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因为患上了肝硬化需要进行肝脏移植,就在医生对她进行体检的时候发现,她的尿液含有大量的酒精,认为她有酗酒行为。按照肝脏移植的要求,酗酒者是不允许接受肝脏捐赠的,但该女子非常坚定地表示自己没有喝酒。
医生对她进行了更详细的检查发现,她只是尿液中酒精含量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却极低,于是问题找到了,她尿液上的酒精是在膀胱产生的!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虽然在一些学医报告上有记载过,但真实病例特别少。这名女子的膀胱中含有大量的白色念珠菌,这是一种具有发酵功能的菌种,让她的膀胱变成了一个“酿酒厂”,但是这些酒没有经过消化系统,所以身体吸收的不多,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就少了。
这种病在医学上被称为“自动酿酒综合症”,就是体内消化器官上含有大量的可发酵的菌类,导致食物或者糖份发酵成酒精。这些菌类所在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如果出现在胃或者肠的位置,产生的酒精就会被人体吸收,导致出现醉酒现象。
英国媒体报道,一位名叫尼克·赫斯的男子就是在胃部含有大量酵母菌,只要他吃过薯条或者马铃薯类的食物,就会有喝醉酒的现象。为此他的家人还以为他偷偷喝酒了,但他的妻子找遍了家里所有角落也没有发现有藏起来的酒,于是他们去了医院检查。医生给尼克开了一些抗真菌的药,并要求他把饮食习惯改一下,换成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这样他的症状才得到改善。
“自动酿酒综合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症状,但是多数医生并不认同这一种病,他们认为微生物不适合在消化道内发酵食物分解产生酒精。我们从科学角度来分析也会发现,人体酿酒的可能性极低,酵母菌发酵是会产生热量的,如果在消化道内进行发酵,那胃肠内的温度将有可能达到40度以上,整个人也处于发高烧的状态,甚至有可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损伤。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61岁的美国妇女患肝硬化多年,一边等待着合适肝源进行肝脏移植,一边密切关注着自己的身体状况。在频繁的体检中,尿检结果显示其尿液中竟然含有大量的酒精,医生提醒她:“亲爱的,你的肝病已经这么严重了,可不能再这么喝酒了哦!”
当然,这名妇女坚称自己没有喝酒,体检医生也坚称自己仪器没有问题。妇女只好辗转到另外的医院求助,尿检结果仍然显示其尿液中酒精含量很高。但奇怪的是:虽然尿液中含酒精,但是却不含酒精的代谢产物;血液中也不含酒精。
在经过相关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后,得出了结论:这名女士不仅是一名肝硬化患者,还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恰好她泌尿系统又感染了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天然酵母,在人体37℃的温暖环境下,在膀胱这样一个“发酵池”里将葡萄糖给“酿造”成了酒!
虽然咱也不知道这酒精度有多高,但反正是让尿液中出现了酒精。虽然咱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之为“酒”,如果算,肯定不是啤酒、白酒或是红酒,要不叫“尿酒”?也不要有大胆的想法,没人知道口感如何……
你就当一个稀奇事看个乐吧,毕竟这确实是全球首个活人案列,过去有过个别案列都是死者病例中。
相比于膀胱中“酿酒”,在人体肠道中“酿酒”的现场更为常见,并且还有许多患者未被发现和诊断。
每个人的肠道中都有无数的细菌和相对少量的真菌,存在能够分解食物、产生酒精的酵母菌(如念珠菌)不足为奇。通常这些酵母菌能够产生的酒精量非常少,不会带来人体异常反应,也不会让人拉出“酒香四溢”的粑粑,就连医学检测也难以察觉。
但患有自动酿酒综合征的这部分人“天赋异禀”,肠道内拥有多种可以产生酒精的细菌、真菌,甚至某些“酿酒工人”细菌也“天赋异禀”,制造酒精的能力十分出众。当患者进食较多碳水化合物时,便会在肠道产生异常高的酒精,然后被肠道吸收进血液,并产生昏昏欲睡、口干、注意力下降、胃肠胀气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协调能力丧失、方向迷失、呕吐、宿醉、胃疼、肠道应激症状、排便改变等。
不少确诊的患者都曾因“醉驾”被查而百口莫辩,也有不少患者因为醉酒症状严重而被辞退或是意外受伤。
这一类让人意想不到、好气又好笑的疾病,好在并非绝症。
像那一位尿液自动酿酒综合征的女士,治疗思路很简答。控制好糖尿病病情或是治疗好[_a***_]系统的细菌感染,都能终止膀胱内酿酒的情况出现。
而肠道内自动酿酒综合征则要麻烦一些。虽然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也是治疗手段之一,但不可能一辈子不吃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而通过抗真菌药物去对付肠道菌群也未见成效。
好在还有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治疗方法可以尝试——粪便移植。
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曾在1958年,当时的美国伪膜性肠炎死亡率高达75%。一名医生束手无策之下,对4名严重患者“死马当成活马医”。利用其健康家属的粪水对患者进行灌肠。有三名患者竟然在几天内奇迹康复,这也使得这名医生和“粪水灌肠”的疗法“臭名远扬”!
而现代医学研究则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肠道菌群分为“众多部落”,不同肠道菌群间存在生存上的竞争,优势菌群会抑制其他菌群的生长与繁殖。所以,通过移植大量健康菌群到患者肠道就可以抑制原本擅于酿酒的菌群。
结果也显示,接受粪便移植治疗的患者立即好转,并且后续随访也并未出现反弹“醉酒”的情况。
而大家最关心的移植方式,也有多种。可以直接通过手术直接将健康粪便送进患者结肠,也可以通过鼻子、喉咙的管道进行。另外,还有经冷冻干燥处理的粪便药丸可以口服。相信在这件事上,患者应该都会乐意接受手术而非口服药物。
总结
移植别人的粪便虽然听起来很恶心,但却是取得了不错疗效、越来越普遍的常规治疗手段。并且通过粪便移植来治疗肠道疾病以外,它还被尝试应用于许多其它更为复杂的疾病,比如艰难梭菌感染者、自闭症患者、癌症患者等。粪便移植的有效性、长期安全性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证明,说不定哪一天“粪便移植”真的会“臭名远扬”、造福广大人群。
虽然乍一看好像玩笑一样的病名,但这确实是一种疾病。不要觉得好笑,这种病不仅能时刻让你“被酒驾”,还能导致严重后果——脂肪肝。
尿液为什么会自动酿酒?
美国报道的这位女子并不是第一起案例,2019年英国就有一位46岁的男性因酒驾被逮捕,经过一系列调查,才发现该男子患有罕见的疾病——自动酿酒综合症。
自动酿酒综合症又叫肠道发酵综合症,是消化系统内源性发酵产生乙醇从而使人“喝醉”的疾病。
这种病是机体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自动酿酒综合症患者的胃肠道内被产酒精的微生物占据了主导,它们能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内源性酒精,使得乙醇含量升高,人就会像“喝醉”一样产生诸多喝酒后的症状。
自动酿酒综合症有什么危害?
酗酒的危害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喝酒是将酒精从体外摄入体内,喝多少能够由自己控制,小酌一杯或是感觉要醉了就停下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自动酿酒综合症会直接将酒精产在人的体内,也就是说,人还没有进行“喝酒”的动作,就已经进入了“喝醉”的状态,且酒精的含量不受人意愿所控制,患者肠道内的微生物才不会因为你“醉了”就停止发酵,这样就导致身体内酒精过量。
轻则,人总是像喝醉了一样,头晕脸红,精神亢奋,行为不受控制。长期如此会对精神状态产生不好的影响。患这种病更别想着***,因为你会永远处于“酒驾”状态,一抓一个准。
重则酒精中毒,还会导致严重的脂肪肝和肝损害。喝酒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知识了,酒精性脂肪肝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看着好像“玩笑”一样的病症,其实对身体的危害极大。
好在这种病十分罕见,一般来说不用担心自己会患上自动酿酒综合症。倒是需要小心脂肪肝,可点此了解脂肪肝专栏。
最近在医学界的权威期刊美国《内科年鉴》上报道了这样一个罕见病例:一位美国女子在进行化验之后,发现尿液中酒精含量很高,高达常人的9倍之多。起初医生们以为她饮酒后检查,但是当进行细致调查之后发现这名女子并未饮酒,经过研究发现这名女子尿液中的这些酒精竟然是她自身体内制造的,而她的膀胱就是一个小型“酿酒厂”。
酒精发酵是酿酒的主要阶段,简单的来说就是糖分经酵母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可直接转变为酒精。而这位女子体内正好拥有所有酿酒所需的“原材料”。
研究人员在她的尿液中检测到大量的葡萄糖,以及远高于正常含量的酵母--白色念珠菌,一种可以看做人体内天然的酵母。因此研究者怀疑,可能是这种酵母将这位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糖分发酵成了酒精。
最终对这名女子进行相关研究的研究人员,建议将这种罕见病例称为“膀胱发酵综合征”或“尿液自动酿酒综合征”,它与另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自动酿酒综合征”类似。
自动酿酒综合征早在2014年就有报道,但是是一位叫做迈克的美国男性,他从2011年开始就出现莫名其妙的醉酒症状,后来还因此多次被抓“醉驾”。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并未喝酒。于是,后来经过多方确认,认定他就是一种少见疾病,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自动酿酒综合征”。其实,这种疾病的病因主要在于,肠道内的细菌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醉人的酒精。当患者吃完含糖、馒头米饭、或者含糖饮料后就会出现醉酒症状。所以这种“自动酿酒综合征”也被称作“肠道发酵综合征”。
一般说来,每个人即使没有喝酒,体内都会因为这种原因多多少少存在一定量的内源性酒精。正常情况下,酒精在肝脏中,在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最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而被代谢掉。但如果体内严重缺乏这两种酶,即使是体内产生的内源性酒精不多,人也会出现一种无酒自醉的症状。
而咱们这里提到的伴有症状的“自动酿酒综合征”患者,很可能就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咱们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没有看到明确报道这种疾病,但是相信也会存在类似情况,希望大家提高警惕。如果你没有喝酒,就被认定“醉驾”,请你留心这种疾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8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