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变态的人会有什么表现?
心理变态的人通常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行为,例如暴力、***、***、狂躁、自虐、骗子等。
他们可能会有重复性的行为或想法,缺乏同情心和良心,经常无视他人的感受,甚至可能会伤害他人。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如愤怒、嫉妒、恐惧和抑郁。这些人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缺乏信任和情感连接能力。总之,心理变态的人的行为常常具有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需要及时治疗。
心理变态如何界定?
这个是跟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就像杀手是从小培养的因为他们小时候遭家暴有暴力倾向,心理**可以是说学的短时间内是不会有的只有从小长时间和不好的环境是长大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
《天生变态狂》中,对变态者是这样界定的:
那么心理变态的表现是什么呢?大家可以把它和身边的人对照一下,看看有没有这种人,具备三个以上细分项就可以算是轻微心理变态了。测量表把它分为四种:
第二种是感情因素:包括毫无悔意,缺乏同理心,拒绝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三是行为因素:包括做事冲动,做事缺乏目的性,为人不可靠。
第四是反社会因素:包括暴躁易怒,有青少年违法记录或有犯罪记录。
因为心理学还处于模糊阶段,所以这种诊断,也只是评估的一项内容,而不是绝对正确。有很多变态狂,他只是在犯罪的时候表现出症状,但在人群中有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或者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
经科学家们大量统计,变态狂的数量在所有测试者中,女性占1%,男性占3%。也就是在一个100人左右的公司,就有可能有那么一两个变态狂。所以我们要确认和找到变态狂的突出的外表特征或者是行为特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与他们接触。
心理医生大多都认同,要诊断心理变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特质如下:(这是一种日常的语言描述,只能用心去感受,却不能够量化)
变态患者对他人缺乏同情心,或者说患者的情绪缺乏波动,波澜不惊。
心理变态者们可能不会真恨什么,但他们也不愿意像普通人那样去爱与被爱。
他们精通操纵的手腕,是说谎的冠军,能说会道且富有魅力,能使他人放松警惕。他们不像一般人那样惧怕劣行的后果,面对谎言被揭穿或者行为被曝光的压力,他们中一些人依然能保持冷静。有些人还能伪装出阳光,乐观,无忧无虑,开朗外向。
但和他们处久了,你会发现他们会显得疏离,冷漠和高傲。他们冲动鲁莽,少有同情和悔意。
我们普通人会不小心泄露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心理变态者是隐藏真实意图的行家,他们有着可以让别人消除戒心的强大能力,他们可以在说谎时保持冷静。
变态者不会体验到普通人所具有的感情,所以他们不会像普通人那样露出马脚。
他们的冷认知能力要比情绪认知能力超凡得多。真正的心理变态者可以凭空编造其一些不可思议的谎言,但没有一点内疚和懊悔。
很多变态者可以通过心跳和皮肤电流测试,比如上述三个电影中的变态狂都通过了谎言测试。
很多心理变态者还是情场高手,毕竟爱人们总愿意被谎话哄骗。
刚才说每百人以上的团体里面总会有那么一个或两个心理变态者,这些人在找有弱点的人伺机下手。
所以面对这些人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不要露出有任何利用价值。如果有人与你互动,请仔细观察这个人,看他是否表现出了任何古怪的行为。一旦发现他有变态倾向,请立即远离这一个人。
请不要被他的风度翩翩所迷惑,也不要表现出任何慈母心态去感化他,因为变态狂是不能够被改变的。这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基因所决定的。请看下文对变态狂成因的解析。
共情能力的缺失
在电视和小说心理变态罪犯被描绘成冷血的捕食者,研究发现确实也是如此:心理变态的人对其他人疼痛的感知,跟一般人是不同的。
在暴力***中有1/5的罪犯是所谓的心理变态(psychopath) ,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心理变态在正常人中 1% 的流行率。这就是说,心理变态的人确实比起一般人更容易犯下暴力罪行。对大脑研究告诉我们,心理变态***的大脑和正常人的大脑相比,似乎不太一样。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身体受伤或是面露疼痛时, 我们自己也会在心理上感到一定程度的疼痛,这就是一般人都会有的共情。而对于心理变态的***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疼痛感觉也是正常的。然而,他们对于其他人的疼痛却无法表现出多大的共情。也就是说,心理变态的人没有办法很好的感知到别人的疼痛。
有研究人员曾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对 121 个***进行研究 。首先,所有的***根据他们的心理变态程度被分成了3组。接着,他们会观看一系列物理疼痛的场景(比如说手指被门夹了或者脚趾被某个重物砸了)。最后,在研究人员的指引下,***们会把这些场景想象成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
借助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观察到结果十分惊人,心理变态程度高的人想像这个疼痛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 他们的大脑活动和正常人典型的大脑活动是差不多的。同样的,在心理变态病人身上,前脑岛、前扣带回、身体感觉皮层以及右侧杏仁核这些负责疼痛的脑区活跃度也都增加了。但是,当这些心理变态的***将疼痛想象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他们这些脑区却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反应。更有甚者在想象他人经受疼痛时,他们的腹侧纹状体的反应反倒增强了,而这个区域是负责的则是愉悦感。他们的大脑脑岛和腹内侧前额叶的活跃程度是负相关的,这个腹内侧前额叶涉及到共情决策能力。这意味着,心理变态程度高的人在想象其他人经历疼痛时,不但不会产生同情,他们甚至还有点享受这种“观赏”。
默认网络是大脑中几个不同脑区组合成的共同活跃的一个网络,负责一个人的自我反省、自我思维和白日梦等等。笔者与湖南湘雅二院的共同研究显示,存在品行障碍的少年犯(反社会人格的前身),大脑默认网络的连接程度比一般青少年要弱。这意味着,一个日后可能成为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他们的大脑在青春期就已经展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变化,一个直接的体现就是这类青少年对自身思考得更少。
决策能力的低下
心理变态的***很难体会到他人的痛苦,难道这就是他们伤害别人的原因吗?是但不全是,因为共情能力低下,只是令他们伤害别人的过程变得容易些罢了。而真正让他们作出要伤害他人这个决定的,则是他们大脑中基于奖励和惩罚的决策功能。心理变态犯之所以会产出暴力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类人决策的能力特别差。
来自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 Buckholtz 在对近50个***进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后发现,心理变态***们会为了马上获得的即时奖赏,而忽略危险或者不道德行为以及[_a***_]可能对将来造成的潜在后果。这似乎就说了,情绪上的缺陷并不是促成这类人犯罪的最主要原因,更本质的原因更可能是他们做决策的大脑区域和大脑奖赏系统的交流跟一般人存在区别。
让猴子选择早上吃三颗枣、晚上吃四颗枣,还是早上吃四颗枣,晚上吃三颗枣……在一个类似于“朝三暮四”经典的选择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心理变态罪犯的情景预设为:现在有一笔马上能得到的奖赏和一笔晚些时候更大的奖赏。结果发现,心理变态罪犯在面对马上可以获得的奖赏时,他们大脑腹侧纹状体表现出了更强烈的活动,而腹侧纹状体正是和评价主观奖赏有关的脑区。这就说明了,在心理变态程度高的罪犯眼中,即时奖赏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未来能得到的奖励。
此外,心理变态罪犯大脑的腹内侧前额叶和纹状体间的连接也会更弱。腹内侧前额叶和我们心理上的“时间旅行”机制有关,即对行动的未来结果进行预期,并改变纹状体对奖赏的反应。变态罪犯大脑的腹内侧前额叶和纹状体的连接更弱,很可能就进一步说明了即时奖赏的价值对他们的诱惑远远大于即时奖赏对一般人的吸引力。
那究竟又是由哪个脑区来执行让行动未来预期这一任务的呢?答案是大脑的前额叶,由这个区域负责展望性的决策,如杀了人就要坐牢。前额叶和纹状体的连接被损坏后,人们就无法获得到又前额叶带来的基于展望未来的好的结果的正确指引,所以人们就会开始做糟糕的决策。所谓的“变态***犯”犯下种种骇人听闻的罪行,这背后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冲动且不擅长做决策。
据统计,心理变态***的重复犯罪率也比一般***高。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好了伤疤忘了疼,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罪呢?
奖赏/惩罚中的学习
这是因为在心理变态暴力犯的大脑中,他们负责从惩罚中学习的脑区跟正常人是不同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教授 Sheilagh Hodgins 等人就发现,更多心理变态***和一般的刑事犯在很多方面的有着不同。比如一般的罪犯对于威胁都会产生过激的反应,产生易怒而且好斗的表现;而心理变态***对于威胁的反应并不高,反过来,他们会表现得很冷淡。此外,他们的好斗似乎还是有事先准备好的。与一般的刑事***相比,心理变态***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们的大脑发育不同。
Hodgins 的研究同样适用核磁共振机器进行,在观察了12个反社会人格且心理变态的暴力***,20个反社会人格但是心理不变态的暴力***,28个健康的对照参与者后(***的罪行包括谋杀,***,***未遂以及严重身体伤害),Hodgins发现,心理变态的暴力***,他们大脑两侧的前额叶皮层喙部和颞极比那些不是心理变态的暴力***更薄。而这些大脑区域正好是负责我们的共情,亲社会情绪的加工(比如说内疚或者尴尬)以及道德推理的区域。此外,变态***大脑背侧的扣带回还有着白质(神经纤维)的异常,这一片白质连接后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也和变态***共情能力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区域也同样参与到从奖赏和惩罚中学习的功能。这也就是说,心理变态***不仅负责共情的脑区和常人不同,他们负责从奖赏/惩罚中学习的脑区也存在着缺陷。
在社会活动中,从惩罚(无论这个惩罚是真的还是想象的)中学习是我们习得正确行为的一个关键步骤。研究发现,变态暴力犯似乎不怎么会从惩罚中得到有效的学习。
在一个测验中,心理变态犯要做一些简单的图片配对,配对的结果一开始会是奖赏,随着测试的展开,奖赏逐渐会变成惩罚。结果发现,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心理变态***虽然能完成任务,但他们却没有办法从惩罚中学习。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办法随着测试结果从奖赏变成惩罚,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最终就导向了糟糕的决策。此外,心理变态***做出一个决策花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他们大脑的后扣带回脑区的活动也跟其他人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心理变态的暴力***从惩罚奖赏中学习的脑回路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做任何一个决策时都会对积极和消极结果有着不同的权重考虑。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尽量选择那些能带来积极结果的行为,避免可能会造成消极结果的行为。但对心理变态***来说,他们同样也会考虑到行为带来的积极结果,但他们却无法充分考虑到可能的消极结果。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行为往往最终会招致惩罚而不是奖赏。正因为心理变态***没有办法有效地从惩罚中学习,所以他们也无法通过惩罚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似乎是他们容易一再犯罪的原因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对大脑差异的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因为人的大脑可塑性是终身保留的,即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是会随着经历的不同而随时被环境改写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可塑性的两个巅峰期。在这些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些问题青少年或者问题家庭进行干预,还是很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从而大大降低他们成年后犯罪的可能性的。
参考文献:
[1] Joshua W. Buckholtz et al. Disrupted Prefrontal Regulation of Striatal Subjective Value Signals in Psychopathy. Neuron, July 2017 DOI: 10.1016/j.neuron.2017.06.030
[2] Sarah Gregory, R James Blair, Dominic ffytche, Andrew Simmons, Veena Kumari, Sheilagh Hodgins, Nigel Blackwood. Punishment and psychopathy: a case-control functional MRI investigation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violent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ed men.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5; 2 (2): 153 DOI: 10.1016/S2215-0366(14)00071-6
[3] Jean Decety, Chenyi Chen, Carla Harenski and Kent A. Kiehl. An fMRI study of affective perspective taking in individuals with psychopathy: imagining another in pain does not evoke empath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3 DOI: 10.3389/fnhum.2013.00489
[4] Zhou J, Yao N, Fairchild G, Cao X, Zhang Y, Xiang YT, Zhang L, Wang X. Disrupted default 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male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Brain Imaging Beh***. 2016 Dec;10(4):995-100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