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障碍是什么?是精神疾病心理病吗?怎样才能确诊?
双相障碍全称是双相情感障碍,是不折不扣的精神疾病,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和日常观察才能确定诊断。
说一说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既往包括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以及抑郁发作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以及双相抑郁所包括的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双相障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躁狂和抑郁的交替出现,但很多患者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会表现为躁狂或抑郁之中的一种情感体现,而且双相障碍的患者往往发病年龄更小,躁狂或抑郁的症状表现更严重,与单相抑郁相比较,出现的自残、自杀行为更多、更严重、更无法预料。
双相情感障碍是我国规定的六种重大精神疾病之一,是国家严重精神障碍建档管理的疾病,所以不言而喻,这是一种精神疾病,不是所谓的心理问题。
但双相情感障碍诊断存在困难,是公认的误诊率高,漏诊率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修正诊断的精神障碍疾病。曾经美国人做过类似的长程跟踪调查,确诊一个双相患者平均需要7.5年,先后经历3名精神科医生,所以即使在精神医学相对发达的美国,双相障碍也是难以诊断和容易误诊、漏诊的。
那么怎么样去确诊一名双相障碍患者?
首先做重要的是详细的询问病史,询问对象包括熟悉情况的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本人,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精神检查,但即使这样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一名住院患者也往往会在住院期间修订她的确定诊断。
比如不久前有一名患者住院时因严重的***倾向,询问病史时患者和家属都分别否认既往存在躁狂或者轻躁狂发作表现,患者既往也曾经在广州诊断过重度抑郁发作,但住院治疗的期间,患者治疗不久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躁现象,所以,家属和患者一定是遗漏了既往的轻躁狂诊断,因为轻躁狂表现本就与正常人差别不大,且持续的时间更短。
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出现转躁现象是可以确定患者是双相障碍的,所以一旦出现转躁现象必须立即停服抗抑郁药物,转为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
所以如果之前的躁狂或轻躁狂表现不明显,很多双相患者是会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发作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的疑问有所帮助,关于双相障碍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在精神科有明确的诊断标准,通过积极的对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是不影响社会功能的。
双相情感障碍在疾病的表现上存在两种形式(躁狂相和抑郁相),它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病人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时可有***性症状;经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完全缓解,社会功能恢复如常人。
我们经常遇见的双相情感障碍是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发作,那么我们通常把双相情感障碍分为Ⅰ型和 Ⅱ型。
Ⅰ型:有躁狂、抑郁发作,躁狂发作严重
Ⅱ型:抑郁发作严重,躁狂发作轻
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通常在躁狂或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较少见
快速循环发作:一般是指过去12月中,至少有4次心境障碍发作
从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心境是如何波动的
一般我们在诊断这类疾病的时候需要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很多患者来就诊时都会描述自己目前的状态,往往容易忽视以前出现的症状;尤其是双相障碍的病人,因为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表现,在疾病转向期原有病情会减轻,在出现相反的病情表现时可能会让患者误以为自己的疾病完全缓解了,有些病人会在这种情况下减少药量甚至停药,势必会加重疾病的波动,所以在***集病史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关键信息,这对于诊断双相情感障碍至关重要。
双相情感障碍的规范化治疗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期):心境稳定剂+抗***药(口服或肌注),必要时电抽搐治疗(MECT)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心境稳定剂为主,睡眠不好时可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必要时用抗抑郁剂或电抽搐治疗(MECT)
通过急性期的治疗,患者病情会逐渐稳定,但在巩固期坚持服药极为重要。
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巩固治疗的时间:抑郁发作4-6个月;躁狂或混合性发作2-3个月;***心理治疗,防止患者减药或停药。
维持治疗的时间
对于维持治疗的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过作为医生我有一些建议提供给这样的患者;对于多次复发者,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后,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以避免复发;在停药期间如有任何复发迹象应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应给予更长维持治疗期;应去除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不良因素及施以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更有效的提高抗复发效果;任何一种精神疾病都需要完整的治疗规范,既是对医生专业水平的检测,也是对患者意志力的考验;疾病并不可怕,我们学会如何应对,就会战胜困难,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感谢分享,欢迎大家给予更多建议。
双相障碍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一段时间抑郁,一段时间又突然高涨。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情绪高涨与低落的起伏中,在极端情绪的驱使下,意外事件、酒精依赖、药物滥用和***等危害行为的发生率极高。并且,相比抑郁症,双相障碍的诊断难度大,治疗上也更加棘手。不过,经过规范治疗,症状大多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看你很斯文,怎么住这来了?"我看着面前的他平静的问。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1⃣️幅白边眼镜,身形也很匀称。
"我在上班的时候翻了几个跟头。"他苦笑着说。
"你干嘛要在上班的时候翻跟头呢?"我好奇而友好的问。
"我也不知道,没忍住。就是想翻个跟头。确实没忍住。"他怒气冲冲的说。
"在这你还想翻跟头吗?"我问。
"不想。就是想这辈子没混好,和***人混在一起了。"
…看着他垂头丧气的样子,我不知说什么好。一会儿他掏出1⃣️根烟,找别人对个火,一缕青烟,🈵️心愁绪。⋯
《***院见闻》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有ICD-10和DSM-IV。
***学家和[_a***_]家通常认为,双相障碍是一系列必须成群出现的症状(每次不止出现一种症状),并且症状们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经历发作阶段、症状最严重阶段和恢复阶段。
双相障碍的患者的躁狂或者抑郁的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可能几天,长的能持续几个月。抑郁和躁狂状态会交替在病程中出现,有的人甚至在一天中出现如此交替,被认为是“快速循环型”的发病状态。
双相障碍发作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形成,而躁狂或抑郁的严重程度也会因人而有很大不同。很多患者会分阶段地加速进入躁狂状态,而有的患者会螺旋式地陷入抑郁状态,尽管抑郁的状态也很少是泾渭分明的。
对某些患者来说,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之间的时间段内不会有症状,但有的患者在这两个发作之间的时间段会有前面的发作所遗留下来的症状,如睡眠障碍、正在形成中的急躁、抑郁或轻躁狂的症状。
药物治疗是双相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疾病的发作期用药种类和分量会更多,维持期会少一些,但是都得坚持持续用药。
随访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请问INFJ人格的童鞋们,你们之中有多少人得过心理或者精神类疾病呢?
你好,作为一名正在接受荣格心理分析连续培训的心理咨询师,首先想要从专业的角度做个澄清,INFJ属于MBTI测试结果的一种,代表心理类型偏向内倾(I)、直觉(N)、情感(F)、判断(J)四个维度。
心理类型是荣格的重要理论之一,一共四大类八个维度,而MBTI测试的是倾向性,而非唯一。也就是说即使内倾(I)和外倾(E)的偏向是内倾,也不代表参与测试的人不具备外倾特征,只是和内倾相比较,占比少一些罢了。
此外,由于MBTI属于自评量表,因此也具有自评量表的缺点,即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受测试者主观所影响。因此在荣格学派心理咨询师看来,MBTI结果需要与荣格取向心理咨询或沙盘游戏相结合来看待。
因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MBTI有时测出的倾向有可能是我们主观的防御机制,诸如有人感受性高、情绪敏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伤害,因此学会了用理性思维去保护自己。久而久之,ta习惯了用思维倾向去待人接物,这是ta内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需要。如果按其主观自评的结果,其是思维(T)无疑。但在实际咨询中,发现了其内在敏感,情感丰富,虽然用理性进行应对,但内在经常有各种情绪和感受被理性所压抑。
同时,由于自评,所以测试结果会与测试者本身当下的状态有关联。诸如我自己,多次测试结果表明,我在内倾(I)和情感(F)的偏向上比较稳定,每次结果保持一致。而在感觉(S)和直觉(N)、知觉(P)和判断(J)之间经常出现不同的偏向。因此我的测试结果经常会在I***P、I***J、INFP和INFJ之间”徘徊”。
因此,MBTI测试结果需要综合测试者经历、应对模式、人格特征进行评估。
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也没有数据证明,MBTI的结果与是否得心理(精神)疾病相关。
无论是什么心理类型,都有可能产生心理困扰或情绪困扰。同时可能因为存在遗传相关因素、重大***以及人格基础等影响因素,无论是什么心理类型都有可能患上心理(精神)疾病。
每天我会以专业、亲和、通俗的态度分享有关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相关专业科普信息。欢迎关注我@心理咨询师海德
精神疾病,是大脑发育和心理不健康内向敏感偏执造成的吗?
精神疾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严格来说包含:
精神科医生诊断的从轻到重的精神障碍。
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有十一类。
心理咨询师遇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形成原因:
2、精神(心理)方面—人格特点,敏感、固执,易激惹等等;
3、社会方面——是否发生******、周围环境等;
感谢邀请!精神疾病,是大脑发育和心理不健康,内向、敏感偏执造成的吗?不仅仅如此,致病因素更多
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有遗传倾向(当然,由于外伤,后天导致的除外)。这其中说法最多的便是染色体问题,由于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数目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常导致遗传信息的变化,所以出现疾病,这里面包括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由于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所以,通常畸形的染色体就可能通过杂交组合遗传给下一代,可能有人会疑问:为什么我的长辈没有遗传给我,反而遗传给我的孩子?这里面就涉及到基因学的显性遗传和***遗传了,可能你的身体里也存在病态基因,只不过没有凸显出来而已。
2),感染:某些病毒侵犯脑神经,尤其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精神障碍,这里注意,多种***均可致病,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被感染。
3),化学物质侵入:如毒品(如***、***等)、酒精、某些重工业毒物(如汞、铅等)、农药、一氧化碳等。
4),大脑本身的损害或某些躯体疾病继发的精神疾病:我们经常会看到,患癌或脑血栓病人后期都出现了爱发脾气,急躁,甚至可能出现性情大变、胡言乱语、恐惧等表现,一方面,大脑本身病变导致脑神经受损,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机体是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处于相通状态,这就导致某些疾病间接影响到大脑神经,出现了精神异常。归根结底,这些属于器质性精神疾病,有些患病晚期的患者,更多会出现幻视,就像很多人在去世之前能看到妖魔鬼怪,其实,是***侵犯了大脑神经造成的。
二,心理因素:
主要指***:很多病人就诊时都会对我说,受***得了病。的确,心理应激之下可能造成人精神失常,这里,致病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的发生与受害者关系密切,且存在利害关系;2,***达到一定程度,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目睹***现场等;3,个体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缺陷,这里就包括题主所说的敏感,偏执。
三,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有些疾病,偏偏容易发生在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比如鬼神附体、歇斯底里发作,相反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更可能出现焦虑、抑郁。
2),社会压力:提到社会因素,不提社会压力恐怕缺乏说服力,的确,随着经济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尤其高层白领,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
3),社会支持:这里指的是人际关系对致病因素的影响,通常家庭成员的支持和保护,可以使患者更好的康复,想到,缺少了家庭成员的个体,经调查,其患病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综上,题主概括的已经比较全面,但精神疾病发病,除了大脑发育异常外,还可能与遗传和某些躯体疾病有关,除了心理因素外,还可能受某些外界因素干扰发病。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继续关注后续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9048.html